笔者有位老同事,退休前官职不大,嘛时见到都是笑呵呵的样子。平素爱写点东西,只底子有点薄,每每拿过草稿来让笔者修改,之后在一些小报刊上发表。其口头禅之一是:不骑马,不骑牛,骑头毛驴在中游。去年仙逝,八十多岁,也算高寿吧。没什么轰轰烈烈,也没栽什么跟头。不过,一辈子有个好心态,不愠不恼,不也是赚着了?
孔子《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是,君子对有关名节的事情有所为有所不为,知进退行止。后人以“行藏”一词用来指适可而止,不强求,不执意的处世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如此才可心境平和、淡泊自然,才可慰藉情怀,享受人生美好的一面。
入世而自拔,出世时回头,这份睿智和警醒也被称为“半半”哲学。
清代李模(密庵)的《半字歌》,就是这种“半半”哲学的具化写照: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牛经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烧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李模的这种“半半”哲学其实是集古人零星“半”之大成,唐代诗人章碣《桃源》:“绝壁相欹是洞门,昔人从此入仙源。数株花下逢珠翠,半曲歌中老子孙。”“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唐·裴虔馀《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宋 万俟咏)......
总而言之,“半”就是好,就是美,就是最悦目的风景。
“半半哲学”就是既不追求高不可及,也不甘于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而是取中庸的态度,处处以适、以中、以和为好。
老子对“半半哲学”之“道”颇有探究,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说,天道,总是让有余的人受损而补偿那些不足者。这里老子向世人警示说,追求盈满的人要注意,过盈过满必会走向亏和空,所以不可无限度地不满足。在老子看来,清与浊、安与动、亏与盈、空与满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老子又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段话意思是:握得满满的,不如放下为好;捶尖打磨得锋利,不能长久;大富大贵之家,没有能够守得住的,因为富贵之人往往骄而自得,必然自取其祸。在老子看来,满而溢,刚而折,骄而败,富而咎,这是天道,所以他告诫人们不可贪婪不知满足,而应该慎之又慎!
现代作家林语堂说:“我们承认世间非有几个超人——改变历史进化的探险家、征服者、大发明明家、大总统、英雄——不可,但是最快乐的人还是那个中等阶级者,所赚的钱足以维持独立的生活,曾替人群做过一点点事情,可是不多;在社会上稍具名誉,可是不太显著。只有在这种环境之下,名字半隐半显,经济适度宽裕,生活逍遥自在,而不完全无忧无虑的那个时候,人类的精神才是最为快乐的,才是最成功的。”此话值得人们细细咀嚼。
明人洪应明《菜根谭》:“花看半开,酒喝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烂醉,便成恶境。经历盈满者,慎思之。凡事适可而止,欲念只求适度而已,不宜过火,太过犹如不及。”
而在杭州灵隐寺中,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的:“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
人之始,多从“一” ,一而再,再而三,之后则奔千万而去,很少有人回过头来想想“半”。也许吧,这就是大多数人成为大多数人,你我终世忙忙碌碌,孜孜矻矻,孽孽汲汲,同时也戚戚惶惶,快乐却悄悄“遍入芦花都不见”的原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