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梁启超先生
第一次记忆,是初中历史课堂的“戊戌变法”。那时作为学生,认为学会、记住是天经地义的;
第二次初识,是女儿参加新东方英语夏令营,我带着妈妈圆梦首都。结营后我们就近到天津,很自然地去了梁启超先生的饮冰室。对于一位能始终鲜活在历史记忆中的人,有机会走近他,感受书香、感受生活,是一幸事;
第三次深知,是微信转发的一篇文章,讲的是梁先生的家庭,他共有9个子女,都成为各自领域的杰出专家。这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人来说,简直是神级楷模;
第四次神交,就是这一次,有一位朋友很用心的分享我阅读《梁启超:人生真正有趣不会乏味的,是这四样东西》。
这一读,就读出了兴味,非赘述而不能。
01 趣味主义人生观
梁启超提倡趣味主义的人生观,他认为“凡属趣味,我一概都承认它是好的”,但趣味的标准不在道德观念,而必须是“以趣味始,以趣味终”,“劳作、游戏、艺术、学问”都符合趣味主义的条件,赌钱、吃酒、做官之类则非。
因为“趣味”深得我心,就很想对梁公知道的再多些。
随即问了“度娘”,一问之下,受惊不小: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的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梁公57年短暂而影响深远、起伏而光芒闪耀的一生,的确是“趣味”横生。
反观现在人的生活,有趣味的怕是不多。即便是看起来有点趣味,也保不准是不是作秀。
有人为了发出高逼格的朋友圈,买千元ins风道具,认真摆拍;有人为了充门面,书柜里摆满了装饰用的书盒;有人觉得饮红酒才有格调,尤其喜欢干红兑雪碧;有人一边发誓要过奋斗的人生,一边每天刷18个小时手机……
这种看起来的趣味,不过是自欺欺人。不说也罢!
还有人,相信是真的以趣味“始”,比如说:热衷高位、热衷权力、热衷金钱、热衷美色……但如何“终”呢?
咱也不敢问,咱也不敢说。也算了罢!
趣味主义人生观,个人以为是个能让人活得更好、更生机勃勃的人生观。但这个“趣味”要是真趣味、美趣味,而不是恶趣味。
“以趣味始,以趣味终”不见得每个人都认同,若不认同,当然也无需以此判断和衡量,也无需过趣味人生,那上述所说,悉数作废。
02 无所为而为
“劳作、游戏、艺术、学问”,这四件事是梁先生认为的趣味所在。
单说做学问,要想获得趣味,非“无所为而为、不息、深入的研究、找朋友”四个方法不可。其中,尤以“无所为(4声)而为(2声)重要。
简单的说:无所为,就是不为了什么;而为,就是去做。无所为而为,就是不为了什么的去做。
游戏,就是为了游戏而游戏,不是为了体育课考高分;做学问,就是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不是为了获得名望……没有功利的目的,是不是想没有趣味也难?
很久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真正的朋友是“无用”的,与“无所为”有异曲同工之妙。
朋友不是人脉、不是资源,不是“朋友就是拿来出卖的”,更不是“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利益插朋友两刀”。
以利他之心交朋友,以欣赏之心交朋友,以祝福之心交朋友。成为朋友是因为人格相吸,而不是任何功利、私利的目的。
梁公说,摩擦生电,不失一个找朋友的好办法。
其实,何止做学问,何止交朋友,无所为而为,任何事都不外乎如此。
03 有用和无用
梁启超一生,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
做学问做成这样,已是大成功。
但他一生提倡的、成就他一生的,是趣味人生观。
搁在当下,可能会戳痛很多人的心。
毋庸讳言,国人大都是实用主义者,这里无意评断好坏,只说现象。
因为实用主义,凡是都爱琢磨“有用,还是没用”。
经常会听到相熟的人互相调侃,“整点有用的呗”;也会听到互看不爽的人叫板,“别整那些没用的”。
有用或无用,划分的标准基本上是能得到多少“好处”。
学习,要有利于金榜题名,称之为有用;其他什么爱好、什么审美,无用;
工作,要有利于升职加薪,称之为有用;其他什么认真、什么坚守,无用;
生活,要有利于功成名就,称之为有用;其他什么修心、什么养性,无用!
殊不知百年人生,说短也长,只靠“有用”,真的能安心、幸福的走完一生的路吗?
佩索阿说:“为什么艺术美丽?因为艺术无用。为什么生活丑陋?因为生活充满了目的、目标和意愿……”
汪涵曾经写过一本书,叫《有味》,里面记录的都是无用的东西,一支鸡毛掸子、一把油纸伞、一块籽粑……却饱含着岁月悠长的温暖和匠人们灵魂的香气。
有用直需用,无用更有用。
无所为而为,人生真趣味也。
作者|心香若莲:心向暖阳,安之若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