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是瞎凑的,没有题目总感觉怪怪的)
人的感官是很有限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这几个,所以我们了解一个物件的时候,就只能用这些感知手段去认识它,比如颜色、触感、味道或者敲击的声音,这些是事物的部分属性,但不应该是事物的全部属性,如果我们把属性这个词扩大一些,比如一颗树,在人类眼里,它似乎没有像我们一样的听觉、视觉、味觉这些感知,但它可能会有很多我们无法了解到的认知手段,所以如果由树来确定事物的属性时,这个属性的内容可能更多也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范围。
我想说什么呢?一种手段会对应着一个结果,结果可以回溯到手段,这是一种严格的因果关系,一种因果就像打在人脸上的一束光,多少束光可以照亮一张脸,我说不准,但几束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说世界是复杂的,你用不同颜色的光去照它,它就回馈你不同的模样,谁也不敢保证你得到的回馈就是它真实的样子。
但是世界又是简单的,简单地可以用一句话「世界是复杂的」来概括它,真是这样吗?照我上面的那个说法,说出的这句话,他同样只是一种表达世界的方式,就是语言,表达世界有很多种方式,语言表达的世界简单,但不代表世界就真是简单的。
我们看书,用书本了解世界,但那只是文字的世界,我们看摄影,但那只是照片里的世界,我们看影像,那只是影像里的世界,每种表达方式都只能表达它所能表达的方面(或者叫属性),它们也必会突出这种属性,这个大前提请不要忘记,在你的思考走到了一个端点的时候,请回过头来想想这个前提。
所以今天是谈什么呢,谈电影,谈爱情,谈时间,谈旅行,谈艺术,谈书、谈女权,谈男人,谈性,谈婚姻,谈孩子,谈事业……
anyway!
有一部电影,确切地说是三部电影,男女主角从头至尾不停地聊天,聊得话题就是上面这些。没错的,就是《爱在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前》《爱在午夜降临前》。其实好的爱情电影很多很多,《剪刀手爱德华》、《西雅图不眠夜》、《人鬼情未了》、《罗马假日》甚至是《甜蜜蜜》、《重庆森林》……但爱在不同,有太多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三部作品的男女主角没有变,这不算什么,厉害的是这三部作品的拍摄时间都是相隔九年,从一对男女在欧洲的列车上偶遇到九年后的巴黎再见再到九年后生活在一起,演员演了十八年,电影里的人也是生活了十八年,两个人不停地闲逛,聊东聊西,三部曲,人还是那两个人,但人的容貌在变,经历在变,聊的内容也在变。
童话的结尾总说,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小时候,我们懂得这是一个童话完美的结尾,就像一个句号一样不可缺少。但长大了,我们会说,然后呢,这个幸福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有各自的不幸。以前我信这句话,但现在我只信半句,我觉得得托尔斯泰也没有幸福的家庭,所以前半句带了他的想象,后半句却是真实,事实也证明,托尔斯泰的家庭并不幸福,连终老都是在离家出走的路上。
那这段爱情呢,十八年,从谈文学,谈音乐,谈诗、谈爱情,到谈孩子、谈责任、谈付出,透过这些谈话,底色都是时间。
时间也是认知的一个手段,像感官一样,有它的逻辑,用影像表达时间,一直是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想要做的,从爱在三部曲,再到前几年大热的《少年时代》,小男孩演员从六岁演到十八岁,角色也从六岁长到十八岁,很神奇,但电影就是电影,它无法改变观看的时间,无法将观看的时间拉长到十八年,将电影与生活划成等号,这是电影形式上的拘限,但也电影的意义所在,如果不是120分钟内看完这十八年,我们无法看见时间的积累。电影像一个放大镜,放大的不仅是美女的脸庞,更是时间。
我记得在《爱在日落黄昏前》(爱在三部曲的第二部)里,男主说,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是十七岁,我没有长大,只是社会强迫我长大。
嗯,这种感觉,我一直都有。
网友评论
JESSE
Do you think it could be tonight that you're still talking about in your 80s?
CELINE
Well, it must have been one hell of a night we're about to 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