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思维一起读书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季羡林的读书方法:看似平淡、实则最切实可行,而且立竿见影

季羡林的读书方法:看似平淡、实则最切实可行,而且立竿见影

作者: 伍锌 | 来源:发表于2017-08-24 12:39 被阅读3198次

1.

季羡林的身份之一是语言学家,他通晓的语言有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俄文、法文、吐火罗文。

什么?梵文、巴利文,尤其是吐火罗文,是什么东西?

梵文和巴利文是古代印度的语言,吐火罗文则是我国新疆地区一种失落的古代语言。反正都是冷僻、难懂、艰涩的东西。但是季老先生却精于研究。

吐火罗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语言都是他出国后才开始学习的。他出国的时候已经二十多岁了。二十多岁从零开始学一门语言,对于一般人都感觉困难,更不要说精于研究。

究竟他是怎么学成这些极难生僻的语言的?

根据他的自述,学习方法是「德国法西斯的教学方法」。也就是直接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他用学游泳来做比喻:

就是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一下子把学生推入水中,倘不淹死,即能学会游泳,而淹死的事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

可见,季老先生对这个方法推崇,对这个方法的有效性十分肯定。

图片来源:花瓣网 澜子的插画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学习梵文时,上课第一天,老师先教字母读音,以后的「语音」、「词形变化」等等就一律不再讲解,全部由学生自学。

以后的课,在课堂上学生念梵文,又将梵文译成德文,教授只是在旁边听,指出错误。

季羡林说,为了应付两小时的课,他要用一两天来预习,查大量资料、字典词典。

后来学习吐火罗文,另外一个教授的方法也是大同小异。

老师不教字母,而是让学生自己摸索。教材是一本文法书,老师同样也不讲解。第一天讲课,一开头就念原文。

学生在课后要查文法,要自学婆罗米字母。老师讲过课文以后,要跟踪查找文法和词汇表。总之,要通过不断的自学来跟上老师的进度。

就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季羡林进步神速,不止入门,而且后来还写出了很多有创建的学术论文,其中,有一篇论文指出了当时权威研究的错漏,另一篇论文刊登在德国哥延根科学院的院刊上,这个刊物在当时十分权威,都是院士级别的文章才能刊登,足以见季老先生的实力。

图片来源:花瓣网 澜子的插画

2.

回到现在,我们的潮流是追求效率。你直接告诉我怎么做就好了,不要鸡汤,不要讲道理,不要浪费我的时间。

所以很多人热衷干货,热衷有操作说明的方法论。我自己也是这样。

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看有没有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如果有则认为「干货满满」,如果是谈道理讲故事的,就会马上认定它太「水」,泛泛而谈,不值得花时间读。

然而,这个看上去很有效率的模式,成效有多少?你真的觉得自己越来越进步了吗?进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还是越来越慢?

对于我,开始我是十分热衷的,觉得收获满满。但是时间久了,看多了,反而觉得自己变得有些愚钝。

比如我实践在《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中,声称15分钟能读完一本书的「阅读克星法」,用这个方法读《我的学术人生:季羡林自述》,一本没有任何专业知识门槛的书。结果的确是很快看完,但是,看完后所得到的,都是些浅层、字面上的东西。

当时很失望,怎么是这样的一本书?

然后,我又以自己平常的阅读习惯,较快的一字一句按章节顺序看,重新读一遍这本书。果然,对内容的理解、得出的感想和受到的启发跟第一次读很不一样。

第一次读,因为断章取义,快速浏览,其实忽略了书中文字的逻辑、前后联系,忽略了字里行间表达的含义,最重要的是,错过了文字意境的魅力。

而第二次读,因为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有自己的节奏,则有了「读进去」的感觉。第一次读用了半小时,第二次读用了两个小时。从阅读效果来看,第二次完胜。

说这个例子,不是为了表达追求效率错了,追求干货错了,而是想说,我们很多人对「效率」的理解错了。

我们总认为,做一件事所花时间越少,就是越有效率。但是,效率不总是时间与产出的对比,更应该是投入与产出的对比。

读书应该是一件关注「性价比」的事情,而不只是「快与慢」的事情。

在季老先生的学习方法中,最具「性价比」的,不是找现成的说明书,而是在空白的地方,通过亲自摸索,找到答案。

比如,他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研究的是梵文佛典。当时的任务是,研读一本大部头《大事》,厚厚的三巨册,这一本书他读了两年。这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他说:

遇到困难问题,我从来不找教授。因为这种古怪的文字,对教授来说,也会是陌生的。Senart的法文注释,也可以参考。主要是靠自己解决。一时解决不了,就放一放。等到类似的现象发现多了,集拢起来,一比较,有的困难自然能得到解决。

找现成的答案和操作,就像看说明书,每一步都很清楚,但是也很死板,你对照着做很快上手,但是你的所知也往往受限在操作步骤上。

给自己摸索的空间,虽然投入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但是你的收获会远大于那些多花了的时间。

经过探索,你的知识储备、认知层次都会明显高于只知道的答案人。

其实,这篇文章所说的道理,几乎人尽皆知,不就是「欲速则不达」吗?说了几千年了。

但是,一件事被反复说几千年,原因又是什么?

最后,用季老的一句话来回答和结尾:

看似平淡,实则最切实可行,而且立竿见影。


关于季羡林先生: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季羡林自幼家境贫寒,六岁便离家投奔叔父。后考入清华大学。毕业之后留学德国,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通吐火罗文(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参考书籍:

季羡林,《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季羡林,《我的学术人生:季羡林自述》

相关文章

  • 2017-08-23

    季羡林的读书方法:看似平淡、实则最切实可行,而且立竿见影 季羡林的身份之一是语言学家,他通晓的语言有英文、德文、梵...

  • 季羡林的读书方法:看似平淡、实则最切实可行,而且立竿见影

    1. 季羡林的身份之一是语言学家,他通晓的语言有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俄文、法文、吐火罗文。 什么?梵文、巴利...

  • 感谢那些愿意一直和我做朋友的人

    很早以前都意识到自己的性格有多差:看似随和实则偏执,看似温柔实则固执,看似亲和实则疏离,而且会莫名其妙地不理人,什...

  • 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波涛汹涌, 远观无所感触,近望书香缈缈, 平淡背后又有一丝文雅, 文雅之后更是一段心酸, 心酸最...

  • 平淡的生活有美好为之感动瞬间

    在我们平淡的生活中,总有美好为之感动的瞬间。生活看似平淡,实则不平淡。 生活好比夜空,感动便是星星,...

  • 喧哗沉睡思奢侈

    最近有空闲读书,看似平淡,实则奢侈。 也许阅读的奢侈就在于时间的力量,因为只有经过时间的解读,我们才能真正体味那些...

  • S03e04 阴雨降温缺光照 考验才会更坚强

    “我们每天的生活,看似日复一日、平淡无澜,但若是细心,实则瞬息万变。而且,在人们的言谈之中、大自然之中,也都蕴藏着...

  • 面具背后的柔情。 || 冷酷的人,背后有一颗浪漫的心。

    看似温柔, 实则冷酷, 看似冷酷, 实则温暖。

  • 瞬变

    看似人的问题,实则情境问题;看似懒于改变,实则精疲力竭;看似心生抗拒,实则方向不明。

  • 交响力应对复杂系统

    1.阅读与思考的价值,不在于你掌握并记住多少知识与方法,而是通过看似平淡实则耐人寻味的过程,将自己的思维精密度提升...

网友评论

  • GibsonGuo:其实我感觉反而和题主 有点不一样的点: 1. 解决事情,先使用初读和使用的方式,能够快速入门。2. 在第二次,带着欣赏的方式去仔细研读,建立事情的轻重缓急的状态,并且让自己在整件事情上面获得全面感知 3.讲自己熟读或者已经在做的内容,达到融汇贯通的境界,也就是,边使用书的内容,边能够把这些个内容一一解析出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输入吧),个人比较推崇个人内容的输出最大化。
    伍锌:@GibsonGuo 互勉!
    GibsonGuo:@伍小五W 哈哈,这个方式一直在使用,快速解决问题是当下的选择啦。 互勉 。
    伍锌:你的方法和我文章中的是异曲同工,大方向一样,具体方法不同。你的第一点,就是直接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直接扔到河里学游泳一样。你的第二点和第三点,是回顾总结,用输出来内化知识,也就是自我探索和思考,不求现成答案。不过你的这三个步骤很有层次,循序渐进,值得学习啊。
  • 35a0d2d937cb:很受用,感谢!
    伍锌:谢谢这样的评价!用起来!
  • 舍下人:我连英语都学不会………
    伍锌:或许,你在学会的路上......
  • 河西爷爷:无论做什么事,要想真正做好,做到精致,恐怕第一就是不要怕花费大量的时间,因为这是一定的。我周围有很多人考研,但几乎每个人都会找资料,看重点,做真题,我就很抗拒这种东西,因为我更喜欢读懂课本,还要做笔记,因为我觉得这才是做事的态度。但不一样的是,别的人都不理解我的做法,我有个好朋友甚至被我气到说我“故作高清”。我觉得很奇怪,人们都是怎么了?疯了一样去用尽各种手段完成事情,不是个例,而是几乎所有人?但是我觉得每个人如果肯仔细想想,就一定会明白这样的做法几近于投机取巧,没有认认真真研究过,早就透彻,绝对不会取得最好成就。但是都没有人去改变,这真的令我很困惑。
    伍锌: @河西爷爷 加油!等你的好消息!
    河西爷爷: @河西爷爷 嗯,我明白,有的时候我也知道他们也许是对的,只是我比较轴,可能转不过弯儿来,换个角度想想就知道了
    伍锌:佩服你的态度和对这种态度的坚持!因为这样做真的会很累,对精力和耐心是一个考验。如果你以后是这样写论文、做课题,一定能出很好的成果。但是,讲真,你也没有必要抗拒看重点、做真题,因为考研是考试,它和做学术是两回事,不相冲突的,而目前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跨过考试这道坎,你朋友的应考策略是应该参考的。
  • ff632735dd7b:厉害,谢谢,很有用对我
    伍锌:能发挥作用是最高赞赏!
  • 5e83233cce83: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伍锌:没错,执行才是最终目的。
  • 朱咸武:李笑来说他学习的秘诀是只字不差地阅读。
    伍锌:我看过他的那篇文章,受益最大的是这句话!
  • 2e61d7f01a7f:嗯,不错。受用!
    伍锌:谢谢!
  • 咖啡大妈:没有啥捷径可走,连大师也是一步一步的来~
    伍锌: @咖啡大妈 😀
    咖啡大妈:@伍小五W 有理
    伍锌:有时候最好的方法,真的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司空见惯的,
  • 61e435c79e66:就是所谓的的深度认知,当在一件事情上认真思索,所得到的知识远远是意想不到的,肯定是比粗浅的读好几本书的知识来的多。
    伍锌:总结得到位啊。
  • 五月天蓝:受用,感谢
    伍锌:有用就好!
  • 醒艾:说到根本上还是踏实下来,专注进去,欲速则不达
    伍锌:是的,凡事有个过程。
  • Herry1212_194:很有感触,学习不能依赖于老师,而是靠自己摸索,欲速则不达
    伍锌:是的,要给自己留有探索思考的空间才行。
  • 85f61c2cce8b:没有实践的读书第一产生疯子第二是傻子
    伍锌:不能一概而论吧。还有一种消遣性阅读,也与实践无关,但是大家普遍都在做。
  • 856b7e225378:深有感触 此法不但适用于阅读 几乎适用于所有需要学习的领域
    伍锌:@王璟琰 是的

本文标题:季羡林的读书方法:看似平淡、实则最切实可行,而且立竿见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zs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