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作者: 李渔不爱吃鱼 | 来源:发表于2018-10-21 11:42 被阅读13次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我是在余秋雨先生的新版《文化苦旅》中看到这篇文章,文章讲述这间阁子的前世今生,或喜或悲的故事,它的兴衰命运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波涛如怒,风雨如晦。正如渲染的这种气氛,余秋雨先生打开了在宁波城颤抖的天一阁,向我们打开了厚重的历史。天一阁是在一个爱书的官员手里慢慢成长的,说是官员,余秋雨评价他说:“藏书是他的主业,做官则是业余。”

他就是范钦。正是因为他对藏书的痴迷,才成就了天一阁,成就了这厚重文化的象征。而我所钦佩的就是他的痴迷。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因为痴迷,藏书而“不讲道理”,只要能碰到那薄薄的宣纸,便兴奋不已。因为痴迷,把藏书做成了伟大事业,并且立下了遗嘱,藏书阁要代代传下去。因为痴迷,才能保护天一阁不被损害,竟也不让儿孙登楼阅书。他把痴迷做成了丰功伟绩的事业!

而当今一些人学术不端,抄袭伪造论文来获取名利,这就是对文学的不虔诚、不痴迷。如果他们能像范钦痴迷书本的心去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不仅仅包括文学,说不定也能成就一番丰功伟业。米开朗基罗痴迷于雕塑,贝多芬痴迷于音乐;袁隆平痴迷于杂交水稻,屠呦呦痴迷于青蒿素;他们,是世界文明的骄傲。

不过,我还想说的是,把书完好的保存下来也非容易之事,况且是极具庞大的数目。看历朝,一些朝廷统治者为了实行思想专政,维护自己的权力而大肆焚书,例如秦始皇、隋炀帝、明成祖等。还有因为战乱和起义被毁书无数,再加上一些天灾人祸,一些珍贵的书就这样被损毁了。就连天一阁也不免遭受这种命运,被小偷拆墙偷走,数量巨大。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所幸,范家家规甚好,都极其认真保护天一阁。这也体现了对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传承。所以又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对文化的珍视。联想到当今娱乐至死的时代,为了迎合看众而投机取巧,卖弄文学。使得越来越多人看不起文学,又或者把深奥的文学束之高阁,不闻不顾,实在令人着急。

那么盛极一时的天一阁为什么衰败呢?盛极必反吗?我想正是因为天一阁的神秘和地位崇高,令一些人羡慕又嫉妒。于是开始毁坏他,最后在日本侵略军的炮弹下全部被毁灭,先是被论斤的卖掉,后被覆灭,天一阁的内脏就这样被吞没侵噬。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天一阁像一位老人默默承受着世事变迁。失去内脏的他苟延残喘,向世人诉说着往日的荣耀和哀伤。世人对他缝缝补补,几经完缮。天一阁,是现代文化良知的见证,让后人低下头又扬起来。

余秋雨先生在文末发问自己,我就用这句话发问读者:

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书生?

相关文章

  • 一声叹息

    ——《文化苦旅》读后感 记得十几年前,读过余先生的老版《文化苦旅》,《道士塔》《风雨天一阁...

  •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我是在余秋雨先生的新版《文化苦旅》中看到这篇文章,文章讲述这间阁子的前世今生,或喜或悲的故事,它的兴衰命运引起我深...

  •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古老的天一阁,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藏书楼,诞生于十六世纪初期,它的创始人明朝的一位普通官吏—范钦,把藏书做...

  • 风雨天一阁

    记得在高中时候,因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第一次接触到了天一阁,这个文化积淀的圣地。当时读完《风雨天一阁》一篇,便对...

  • 风雨天一阁

    看到天一阁,首先想到的是天一试卷,后来经查询发现二者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天一阁是一座始建于明朝并少有的能保存至今的...

  • 风雨天一阁。

    风雨天一阁,有将近400多年的历史,天一,两次来源于易经,意思是以水防火的意思, 而且一个乃是神圣之地,拟建立以来...

  • 天一阁的光(上)

    孙枫•万里瞻天 因余秋雨先生那篇《风雨天一阁》,我知道了它,余先生写文近30年了,想来天一阁也换了模样。 9月5日...

  • 余念秋雨

    十一去了一次天一阁,发过了照片。 忽然想起来,现在说很久以前了,读过一篇《风雨天一阁》,找来看。 一边忍不住有点儿...

  • 文化苦旅之 天一阁

    风雨天一阁 “天一阁”有一点点印象,记得它的名字和水有关。看了这篇文章有了更详细的了解。看完以后默默地沉思了一会,...

  • 文化苦旅之天一阁

    风雨天一阁 “天一阁”有一点点印象,记得它的名字和水有关。看了这篇文章有了更详细的了解。看完以后默默地沉思了一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cb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