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有一则内容,引起了人们非常广泛的关注。那就是中科院研究生被刺身亡事件。
1
事件主要讲的是。中科院研究生招待高中同学吃饭,刚坐下就被对方连捅数刀身亡。
凶手曾经考入四川大学,但觉得自己能考入清华,复读一年后考入西交大。大学入学后沉迷游戏不能自拔,挂科多门,差点就毕不了业。毕业后考研考公务员均以失败告终。
两年前同学聚会,其他人都觉得他自暴自弃选择拉黑他,但受害人觉得他还有希望,因此好言相劝。
凶手这次专门上北京,受害人以为他已经改过自新,热情请其吃饭,但他却因为两年前受害人的话感觉是对他的侮辱,怀着对受害人无限的仇恨而来,刚坐下就拔刀相向,连捅数刀直接导致受害人不治而亡。
对于这件事的发生,网上也是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是沟通方法有问题,才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有人认为嫉妒才是这件事的罪魁祸首。有人认为我们要远离情绪暴躁,心胸狭隘的垃圾人,才能保护好自己。
可人心从来深不见底。真正的垃圾人又岂是你能看出来的?
我们总会通过层层的伪装来与人交往。社会上各种营销软文也告诉我们怎样更好的与他人交往,才能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仿佛不会包装自己,伪装自己,在这个社会上已经没有办法生存下去了。
象牙塔再高,也阻止不了我恨你2
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遇见这样一种人,他帮助过你,开导过你,可你依旧讨厌他,嫉妒他,你觉得他使人心烦,让人反胃。但这并不妨碍你微笑着和他接触,与他相处。
挂着客气的微笑,恭维的说“您说的真是太对了,我受益良多,谢谢你对我的指教,我一定会更努力的。”
一面心里响起了OS“傻逼,你说的我都懂,你以为你是谁?你有什么资格对我指指点点,你不就比我运气好点儿吗?你不就有个好爹妈吗?你不就……。”
总之理由各种各样,但这都不妨碍,你与他,以一个成年人的方式来交往。
太宰治不是说过吗?
朋友的真面目,就是互相蔑视,却又彼此来往,并一起作贱。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看错了对方,却以为对方是我们的挚友,一辈子都对真相浑然不觉,等对方死后还要上门吊唁,痛哭流涕,多讽刺啊。
3
最近我在看东野圭吾先生所著的《恶意》。
小说一开始,作为畅销小说作家的日高邦彦,被杀死在家中,通过朋友的供述等一系列查证,最后确定犯人为日高邦彦的好朋友,野野口修。
野野口修的杀人动机又是什么呢?小说几次反转,在解决之章,凶手落网。在告白之章,同情凶手。在真相之章,惊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有让人毛骨悚然,脊背发凉的恶意。
“我就是看他不爽!”
这让人不寒而栗的恶意或许每个人都有。
就和这次的事件一样。明明你是我的朋友,明明你很善良,明明你帮过我,可我就是讨厌你。
我认为我可以考上清华,但我连毕业都是件难事。我认为你和我差不多,但你却过得比我好。
我的自负与自卑极度的扭曲在一起,我既认为自己很厉害,我又无法忍受在你面前的自卑,所以我将我的不幸归咎给了你,既然你要帮我,那我杀了你,就是对我最大的帮助了,在我杀了你之后,仿佛我对自己的讨厌也一并被杀死了。
象牙塔再高,也阻止不了我恨你4
我们总说,这样的悲剧总是小概率的事件,可是这样的事现在真的少吗?那种因为在自卑与自负的极度挤压下,而做出不可挽回事的人还少么?
从上学时别人家的孩子,到工作后的别人家的孩子,对比从来没有停过。
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一面在父母提供的良好生活中,培育了莫名其妙的自负感,一面又在不停的被拿来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增加了无比承重的自卑感。
从马加爵事件到现在的十几岁的学生高喊着杀了第一我就是第一名了。这样的事件真的少么?
他并不会因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改变,恶意就像种子,一旦生了根,就不容易拔除了。
但是任何恶意的产生与增长,总有其原因。我们现在是子女,但我们将来终究也会有子女,我们现在要做的,不过是希望在这个不停被对比,焦虑无论年龄成为常态的社会里,不再将恶意传递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