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此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上海,如果说黄浦、徐汇、长宁、静安、普陀属于城区的话,那么青浦妥妥地就是农村了。
2018年9月,我去了上海青浦,来到久雅医疗美容。
网络部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也有8个小伙伴,居住在距离医院不远的一栋房子的四楼,三室两厅一厨两卫,甚是宽敞。其中阿亮他们三个搞拍摄,后来因为别的原因离开了,就剩下我们五个,肖老大、少华、小石、小陈和我。
有一天下班后,肖老大提议去游览当地声名在外的朱家角古镇,于是我们打车前往。那时候真是“民主”,打车费24元,每人6块钱,回来时候也是一样,这样每个人交了12元给打车的那个人,下车立付,毫不含糊。
我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看到所谓的“江南水乡”。
只记得车停在了一个镇子,灯火辉煌,与别的地方夜景并无二致。接着沿主干道前进,一连拐了好几个弯,路灯逐渐稀少,光线开始暗淡,很能明显“看”到左边红色的肃穆的墙,墙上黄色的淡雅的琉璃瓦,从墙上伸展出来的一棵树的半张“脸庞”——后来我猜测,这应该是一所古刹。
直到钻进一个小巷子,然后便豁然开朗了,因为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条很长的河,上面还伏着一座古老的桥。河面很宽,大概二三十米的样子,倒映着两边勾栏瓦肆上的烛光与灯火。两边的建筑不是很高,最多三层,皆古色古香,雕梁画栋,一水的木门木窗,门前悬挂着珠帘。开轩处,能够看到食客大腹便便,满面红光,正推杯换盏,饮酒猜拳。男男女女,觥筹交错,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河水不语,汩汩地向东流去。极目远望,看不见尽头,最远处是一团漆黑,仿佛湮灭在浓浓的夜色里。
使我感到惊诧的要数石桥了,护栏条石镶嵌,地面石板铺就。千千万万人千千万万只脚千千万万次踩踏,那石面已颇为光滑。作为一个西北旱鸭子,我是极怕水的,因为它的护栏极低,齐人小腿。所以来到此地,绝不能一拥而上,只可云端漫步,细细赏玩良辰美景。
最令人惊奇的还是石桥中央护栏的夹缝里,竟然生长出一株半人高的柳树来。坚硬的石桥,柔柔的弱柳,在这南方十月里的晚风中,竟然搭配得相得益彰,又彼此成就。
走下石桥,鳞次栉比的店铺入眼而来。琳琅满目的商品,散发着油墨味的题字,门口宫灯底下的流苏,让你目不暇接,倍感亲切,回味悠长。小小的青石板街道,踩上去有种特别厚实的历史感。如果要到对面去,必过石头砌成的小桥,底下是静静流淌的河水,偶尔上面还浮着一只木船,橹和桨懒懒地靠着,只是没有摆渡的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们一行人终于走到了尽头,那里田地、村庄、房屋都陷入了沉睡,远远传来的犬吠声更添幽僻和冷清。抬头看,深邃的天空零散地点缀着几颗星子,云彩也少得可怜,仿佛不忍打扰这宁静的人间。
我们都在叹息,少华没在。那时候少华住在城区,每周末骑电瓶车回去,周一再骑回来。有一次,在久雅门口,他正和国梁坐在花坛台子上闲适地吸烟,我看到他腿上一片结痂,就问其原因。他回答说骑车摔了,没啥大不了的。
后来肖老大决定做到年底,我们集体出行吃了次饭。地点在几公里外,忘了我们是怎么去的,应该是打车。那次,少华在场。
经过楼下烟酒超市,特意买了一瓶黄酒,石库门还是乌毡帽,记不清了。那也是我第一次喝绍兴黄酒,半杯不到。
回去时天色已晚,我们沿着柏油路东行,只有路灯和黑夜相伴。
他们走得快,我落在后面。路上车辆很少,偶尔有人骑自行车经过。突然,我抬起头,看到了树上结满了大颗果实——仔细一瞧,哦,原来是柚子。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自那年到过昆山,橘子树我早已见过,但柚子树才是第一次看到。我当时就很惊奇,竟然把果树栽到马路边,不担心果实被人采摘了去吗?同时心底又有点隐忧——俗话说,瓜熟蒂落,这么大的柚子,要是掉下来砸到人可咋办?
至今,我没想通这个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