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个亲子营设置的对话环节,作为律师的妈妈一站起来就滔滔不绝,全是“为了你好”的陈词滥调。当她讲完后让女儿讲,女儿突然愣住,无话可说,最后只说了一句“妈妈,我还是爱你的”。
后来导师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其实,妈妈越是讲得天衣无缝、逻辑缜密,孩子就越难受。因为你讲的道理都是对的,孩子无法反驳,只能认同,然后自己的东西就没有了”。
有调研数据显示,现在学生每周近60个小时用于学习,接近世界第一,但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排名倒数。面对一望无垠的作业,不断加码的任务,孩子们只能疲于奔命,根本没时间思考。
在内卷成风的当代,痛苦的不只是孩子,焦虑也已经成为家长的代名词。为了争夺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只能逼着孩子们在学业竞赛中拼尽全力。“我只看见成绩、成绩代表价值、成绩很重要”。“成绩至上”已成为大多数家长扭曲的“价值观”。残酷的现实却是,孩子们的生活被学习填得越满,内心就越空洞。
要想孩子摆脱这种只有成绩没有自我的“丧”,家长首先就要放手,给出空间。让孩子重新获得对人生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对自我的探索。
其实,孩子最需要的三样东西,无关物质,而是——“我被看见,我有价值,我很重要。”
人生不该只有成功一个“人设”,还该有百花齐放的多姿多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