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问:“你们说一次可以卖四百毫升的血,这四百毫升的血到底有多少?
阿方从口袋里拿出碗来:“看到这碗了吗?”
“看到了。”
“一次可以卖两碗。”
“父亲”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命题,在文学中也是这样。余华笔下的许三观,将“父亲”这个角色诠释的淋漓尽致。
故事发生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人们经历了大跃进、饥荒、文革等等。苦难的生活中,以许三观为代表的小人物,彰显了他们坚韧的不屈精神和生命的原始力量。
许三观靠卖血与艰难生活作了一辈子的斗争。刚看到书名时我怎么也没想到,这本小说展现的并不只是苦难,更是苦难中的温情。
“温情”是许三观和许玉兰在坎坷日子里,不离不弃的夫妻情;也是当地人在一乐生病时,借钱给许三观的邻里情……这些都闪烁着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义。
文革时期,妻子许玉兰被批斗,头发被剃成“阴阳头”。许三观陪着她,在邻居们之间为她辩解,把红烧肉藏在米饭下面,偷偷给她送过去……
小说中最感动我的,是大儿子一乐和许三观之间超越血缘的父子情。
一乐并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对于这件事许三观长久不能释怀。但正是许三观对一乐的感情,让我们看到了平凡而伟大的父爱。
一乐替二乐三乐出气,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许三观起初认为一乐不是自己的孩子,不愿意替他解决问题。但最后许三观仍然决定为一乐去卖血,来还方铁匠的债。这是余华笔下,一乐和许三观之间发生的第一个故事。
一乐和许三观之间发生的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许三观见全家一共吃了57天玉米糊,为了让家人吃些好的,就又去卖血了。但他认为,卖血来的钱不一样,不能让一乐和亲儿子们一起花。
所以,许三观带着二乐三乐去胜利饭店吃面了,让一乐自己去吃烤红薯。一乐心里委屈,就一直哭一直哭,边哭边朝家的相反方向走。
一乐说:“方铁匠,你给我买一碗面条吃吧!我吃了你的面条,你就是我的亲爹。”
一乐又说:“你们谁去给我买一碗面条吃,我就做谁的亲生儿子,你们谁去买面条?”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哭了,为一乐的委屈和无奈。可小说紧接着又写到,许三观表面上说着不管不理,可天黑之后,就去找一乐。背一乐回家的时候,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一乐看到了胜利饭店明亮的灯光,他小心翼翼地问许三观:“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
许三观不再骂一乐了,他突然温和地说道:“是的。”
“突然温和”是一种怎样的爱护和关怀,已然深深的温暖了我。想必,这份超越了血缘的亲情,也温暖了那晚趴在许三观背上的一乐。
许三观和一乐的第三个故事,写得也非常感人。一乐的亲生父亲躺在医院快死了,城西的陈先生说只有一乐到房顶上喊魂才能救他,许三观劝说一乐去帮助他的亲生父亲。
“一乐,何小勇以前对不起我们,这是以前的事了,我们就不要再记在心里了,现在何小勇性命难保,救命要紧。怎么说何小勇也是个人,只要是人的命都要去救,再说他也是你的亲爹,你就看在他是你亲爹的份上,爬到他家的屋顶上去喊几声吧…… ”
之后许三观亲自把一乐从房顶上背下来。
许三观走进了何小勇的家,接着他拿着一把菜刀走出来,站在何小勇家门口,用菜刀在自己脸上划了一道口子,又伸手摸了一把流出来的鲜血,他对所有的人说:“你们都看到了吧,这脸上的血是用刀划出来的,从今往后,你们……” 他又指指何小勇的女人,“还有你,你们中间有谁敢再说一乐不是我亲生儿子,我就和谁动刀子。”
说完他把菜刀一扔,拉起一乐的手说:“一乐,我们回家去。”
经过这三个故事的层层铺垫,一乐和许三观之间超越血缘的亲情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小说的高潮部分紧接着就来了——许三观一路卖血为一乐看病。为了给一乐看病,许三观甚至差点死在路上。
许三观一生卖过十二次血,卖成功过十一次,其中有十次卖血都是为了别人。
许三观是卑微如尘土的小人物,但他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总是迎难而上。他是最底层的人,但是他展示出了生命的顽强还有真实。最宝贵的,是他的奉献精神和赤诚的善良。
一乐不是他亲生的,但正是在这个儿子身上,我们看到了许三观的宽容,也看到了伟大的父爱和人性的光辉。
【店主/作者:昨年】
关注公众号:昨年小店
读更多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