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每天写1000字成长励志
失败过两次,我决定重新开始写作

失败过两次,我决定重新开始写作

作者: 摩斯 | 来源:发表于2019-04-23 22:44 被阅读13次

    本文首发公号东经160度(dongjing160)

    作者摩斯(Mossmok)

    失败过两次,我决定重新开始写作

    就在上周,我重启了个人公众号的推送,将之前的文章全部都删了,重新开始写,为了避免自己用存稿,还写了两个热点,过去的一个多月以来,码字成了我每天都做的事情。

    在写作这件事情上,我付出过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摔过坑,为什么还是决定要重启,而且要坚持?

    今天的这篇文章,我想好好交待一下自己在写作上的这点事,都是亲身经历,都是真情实感,关于写作,或者,不只写作。

    01不是第一次尝试

    这一次重启之前,我有过两次半途而废的经历。

    第一次想拥有作者身份的念头出现在2015年6月,开了豆瓣专栏,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7篇文章共计1.4万字,那时候没有刻意去看什么写作理论,也没人指导,就写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时间写,没时间就算。

    2017年开始写公众号,还一度找了合作的小伙伴,但因为没有选定主题,想到啥写啥,能写啥就写啥,加上工作一忙,写了8篇文章共1.9万字后又熄火了。

    2018年几乎一片空白,什么都没留下。

    在这期间,我眼看着行动力强的社群朋友平地起,高楼建。从素人变大咖,从月入几千到月入十万,最厉害那几个年入N百万,指数级地成长,实现财务自由,人生开拓了无限多的可能。

    当然,他们几乎没有光靠写作达到如此高度,但无论他们在哪个细分领域,写作都是他们最重要的表达渠道,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反观自己,本来就喜欢写,没扑腾出什么水花,也没在好时候顺势而为,多管道收入有限,当然也就跟“自由”两个字不沾边。

    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下,为什么两次尝试都失败了,原因无非是以下的一些:

    没做计划。没规划好写作方向,没有跟个人品牌的思考结合起来,甚至在数量上,也没有硬性规定每周的产出量,工作一忙,写作总是第一个被放弃的。

    没有找私人教练。在读博多·费舍尔的《财务自由之路》的时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花钱为自己找一个教练”。术业有专攻,如果花钱能得到另一个人在其专业领域积累多年的见识和建议,那是非常值得的,与所付出的时间成本相比,那点金钱真的不算啥。

    刚开始自己是没有找的意识,也不知道找谁,等知识付费浪潮兴起后,也学过一些写作课,课程内容都是面向大众的,入门可以,但再往下走还是觉得困惑。

    写作是个人特色非常明显的事情,每个人的写作问题都不一样,虽则可以运用老师说过的一些大众原则,但也就只能达到平均水准,再往上走,得解决自身的问题。

    我渴望的是写出来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人来纠正姿势,告诉我哪里有问题,给我点评优点和缺点。

    没有持续的高质输入。前几年看本专业的书籍比较多,对写作几乎没有什么帮助。有一段时间花了很多精力来解决阅读速度的问题,读书的速度提高了一些,光提速,书一关又不记得什么东西了。

    后来尝试写读书笔记,情况有了改善。但主题阅读不多,阅读的书籍跳跃度挺大的。

    ❹ Last but not least.还是最简单的——写得不够多。在我跟资深编辑沟通的时候,我告诉她我之前写了大概5万字,“那只是毛毛雨啊”。是呀,十万字之前想太多都没什么必要。

    高手都是废稿堆出来的,无一例外,像粥左罗,算是靠写作变现最成功的IP之一了,人家两年可是码了140万字,所以能在18年所有人都说公号红利过去了又过去的时候,靠着10篇文章吸了几十万的粉丝。

    02红利期早就过去,为什么还要重启写作

    如果要以红利期或者赚稿费这件事情上来看写作,那可能真的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在刚写豆瓣专栏那会,是每天肉眼可见的有粉丝增长,我现在写的文章无论是论点、结构或素材都肯定远在几年前之上,但打开率或传播率都是远比不上从前的。

    现实就是这样,得认。

    从大环境上来说,读者的品位和审美已经在这几年被不少优秀的自媒体吊高了,加之信息爆炸,后来有了抖音这样更具有娱乐调性的渠道分走流量,公号的阅读量和打开率面临考验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对于我自己来说,这个公号的第一要义是自我成长,打造个人品牌。不光是为写而写,而是我经历尝试的一些事情,不论成或不成,其中的方式方法、心路历程、复盘总结,我都希望在这里有一个真实的呈现,给他人提供一些参考和价值。

    因为想要分享,所以会倒逼我尝试更多,成长更快。

    就像一个支点,用它来撬动一个丰盛的人生。

    另外,我是一个很有表达欲望的人,写作是最好的渠道没有之一,尤其适合完整表达。写一篇文章,如果要做到选题击中用户,框架完整,素材引人,其强度不亚于进行一次思维的刻意练习,我喜欢这样的练习。

    一个多月的密集写作让我对生活的触角变得敏感,对世界的好奇比之前多了几倍。以前一划而过的新闻,那些习以为常的场景,在刻意关注的状态下,可以解读出很多观点,可以成为不错的素材。发现原来自己不太关注的事情,却是大众的关注点,对于社会主流多了更多切身的体会。

    再往深去了解,就会发现别有洞天,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于是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哦,原来别人是这样思考这件事的”“哦,居然有人靠这样赚到了钱”之类的。

    拥有作品的成就感。一篇文章也相当于一个作品,人到了一定年纪,总觉得用嘴去陈述自己太过苍白无力了,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来替我说话,就像画家需要画作,导演需要电影。

    我的本职工作要求更多的是严谨,留给创造的空间有限。而我非常渴望能有自己的,适合传播的作品。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写作是我最有信心和最可触达的途径。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恰好是我人生的低谷期,那时候的我需要一个事情将注意力从一堆鸡毛里转移出来,写作承担了树洞的角色,那些不愿意说的话,全部被倾倒在格子中。它治愈了我。

    所以,对我个人而言,没有什么红利期过不过,就像吃饭睡觉,跟天气的阴晴无关,更多的是个体的需要。

    更深一步说,对于内容创造者来说,我觉得红利期更多指的是渠道,好的内容永远是市场和受众追求的目标,在一波波的红利当中,它只是以不同的形式登场,就像自媒体的头部号,大部分主理人曾经都是资深的纸媒从业者。到了新媒体,靠的还是原来的功力打开局面,抢占先机。

    内容创作者的核心竞争力从来都是——能不能给一定的人群提供价值。

    03在路上

    从3月中旬开始,在有老师的指导下刻意练习写作,等这篇文章结束,应该说跨过了第一个小门槛——10万字。

    • 这一次再上路,眼前最想要到达的目标就是——不要停

    写作跟运动类似,越练肌肉记忆越好,每天练习一点点比放空一段时间再猛写要好的多。

    过去的一个月当中,平均两天写一篇文章,现阶段比较享受这种节奏,有时间输入、选题、思考、搜集素材,也不至于太轻松。不快也不慢。

    一个月总计写了15篇文章,其中因为“不能说”“对普通人没价值”“太尴尬”被毙或自毙了至少5篇稿子。

    但习惯性写作算是练出来了,以前每新写一篇文章,总要内耗很久才能真正动手,现在决定写了之后就能立马去列框架,找素材,打开电脑开写。

    • 新媒体时代“唯快不破”,每天都有很多热点,在“追热点”这件事情上,不追不合适,追的话,追适合我的,我可以追的。

    老师曾经不只一次说过“育儿类”文章的需求量和收益是所有文章里最好的,可是这个领域一来我输入不够,二来不太是自己的兴趣,所以一直没去尝试。

    现阶段的我还是会专注在自己喜欢并擅长的领域:女性、职场、观影,贯穿其中的主线是“自我成长”,无论写人物,看电影,或解读热点事件,我都希望能从里面找出对普通人有正向启示的点。

    进一步提升阅读速度,保证高质量的输入。一个成年人有数十年的人生经历,依赖自己过往的经历思考,写出几篇好文章算不得什么出奇的事,其实那些好文章是用了过往几十年的时间去写的。

    将过往经验用完之后呢?如果要继续产出,就要靠持续的高质量输入。所以为什么所有大咖都在讲阅读很重要,真的是一种生存需要。

    我在今年的一月份主要进行了大量的输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读了大概10+本书,一有时间就泡在微信读书上狂读,写读书笔记。但主题阅读还是做的不好,速度不够快,接下来要认真解决这两个问题。

    每天锻炼。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很多人都知道,为什么一位作家把“跑步”这个事情放在这么重要的一个位置。因为写作实在是太消耗体力了,如果没有充沛的体力,很难长久地写下去。

    更何况在还要工作的状态下,所以我希望自己除了特殊时期,每天都运动,是的,没写错,是每天!

    其实已经尝试了一个月,早上15分钟加晚上15分钟,早上半小时,晚上半小时到1个小时,这些选项都用过,视当天的情况而定,只要每天有运动量,就可以。

    好久没有写过这么长的文章交待自己了,也是需要提起勇气的事情,就以此文纪念十万字小里程。也作为一个新的开始,做一个有姿势有实际的向上生长的人吧。

    The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失败过两次,我决定重新开始写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li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