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法:用文字详细规定的成文法。
- 工作作法:执法时,要一视同仁不避亲贵,二是要信赏必罚,严格谨慎。
术:就是君主驾驭臣下的一种政治艺术。
- 特点:
- 一是“潜御群臣者”,隐蔽的、秘密的,令人不可捉摸的。
- 二是它是君主操纵的
- 内容:
- 一是通常所说的政治艺术、领导艺术
- 二是政治阴谋与权术
势:胜众之资也。 内容:
- 一是自然之势
- 二是人为之势
我认为:规则、方法、就势要相互配合。有规定也要有方法的执法,但更要看形势。所以权势的重要性不在这里了。
术者,藏之于胸,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韩非子共有五十五篇,分为十组。
- 第一组包括《五蠹》、《八说》、《六反》、《诡使》、《亡征》五篇,这组文章通过细致的分析,批判了他所否定的各种社会现象,然后提出了自己的法治理论。
- 第二组包括《奸劫弑臣》、《说疑》、《爱臣》、《八奸》、《备内》五篇,较上一组考察的社会现象更集中,重点分析了奸臣篡权的各种阴谋活动,还分析了宫廷内部潜藏的危险。
- 第三组包括《孤愤》、《说难》、《难言》、《和氏》、《入主》、《问田》六篇,跟韩非的政治经历有关,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立场。
- 第四组包括《八经》、《定法》、《有度》、《心度》、《守道》、《制分》、《饬令》、《二柄》、《南面》、《用人》、《安危》、《三守》、《难势》、《功名》共十四篇,是韩非为君主设计的建国纲领,全面论证了他的专政理论和方法。
- 第五组包括《显学》、《忠孝》、《饰邪》、《问辩》四篇,主要是批判了先秦诸子各家的学术主张,表达了加强思想控制的要求。
- 第六组包括《扬权》、《主道》、《解老》、《喻老》、《大体》、《观行》六篇,主要是解说《老子》或黄老之道以表明自己的哲学观点。
- 第七组包括《难一》、《难二》、《难三》、《难四》四篇,采用辩难的方式,阐述了韩非的政治观点。
- 第八组包括《内外储说》六篇和《十过》,韩非从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中概括出一些论点,进一步论述了其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这几篇文章形象生动,文学性强。
- 第九组包括《说林》上、下两篇,是韩非搜集的原始资料。
- 第十组包括《存韩》、《初见秦》两篇,是与韩非相关的历史事件的记录,不是韩非所作。
难言
这篇陈述了向君主进言的困难,故题名“难言”
进言的难处:在提出意见建议,不管你是有理有据、言语流畅、宏大广博、直言不讳、敏捷雄辩、质朴诚实都会有一些不同的见解,所以进言是非常难的。
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提出的办事原则虽然正确,君主不一定会听从;治国的我道理虽然完美,君主不一定会采用。有可能还会被误解,也有可能会被其他利用。
最明智的大臣向最圣明的君主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尚且说了七十次而不被接受,最后伊尹只好亲操炊具去为商汤做厨师,通过亲近商汤熟悉接受自己,商汤这时才知道伊尹贤能而使用他。要亲近君主
学习
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在向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时,可能不被的接受,并被君主误会或产生不好印象,还有可能被其他人利用。所以,不要冲动,要考虑周全,要不断拉近与领导之间的关系,领导充分 信任,再提出意见和建议。
主道
主道就是为君之道
本章分为三个层次
- 论述“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君主应保持虚静无为,遇事不露自己的欲望和成见,使臣下无法探测君主的心意,以杜绝他们窥测君意、窃国篡权的企图;
- 根据“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虚静无事,以暗见疵”的原则,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借助形名参验之术来督责臣下,验证其言行、事功是否相符;
- 强调君主依据验证的结果,严行赏罚。
道是万物的本原,是非的准则。圣明的君主把握这个本原以了解万物的由来,研究这个准则以认识事情成败的原因。君主用虚静的态度对待一切,让事物以它所反映的内容一确定名称,让事情以它自身的性质去形成。保持无成见的虚心,就能知道事物的真相;保持宁静,就能知道行动是否正确。发言的自己会形成名声,做事的自己表现出形状,让言行验证相合,君主就可以无所事事,而让事物呈现出它们的真相。
- 所以说,君主不要表现自己的爱好,君主表现出自己的爱好,臣子们就将要去精心粉饰自己的言行;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意图,君主表现出自己的意图,臣子们就会极力伪装自己的观点。(作为下属应该要怎么做?)
- 所以说,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好恶,臣下就会表现出自己的本真之情;君主去掉自己的成见与智巧,臣下就会处处谨慎对待。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 做君主的原则在于不让臣下看出自己的心意,不能使臣子知道自己的心意。看见好像没看见,听见好像没听见,知道好像不知道。
- 君主了解了臣子的主张之后,不要变更它,应用验证的办法考察他的言行是否合一
- 君主隐藏自己的行迹和念头,臣下无从探测;去掉自己的智慧,臣下无法揣度。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
- 君主的原则,要将静退视为珍宝。不亲自操劳事务而知道臣下做的好与不好,不自己谋划考虑事情而知道臣下的计谋是得社员祸还是得福。
学习
不要随意表现出自己的意图和爱好,容易被别人揣测。
君主去掉自己的智慧、贤能,群臣会表现他们的明智、贤能去立功。
贤能的君主的处事原则,是让明智的人完全使出他们的智慧去思虑问题,而君主借助他们的智慧去决断政事;有才能的人进献出他们的才干,君主依据他们的才能任用他们;获得成功就有了贤能的名声,有过错就让臣下来承担罪过。要用好他人的智慧和才能,让他们去发挥才干。
细心观察君主的爱好、意图,对工作会有非常好的帮助。
<ins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疑问:如何做到不说话却善于应对,不对臣下规定而臣下却能做更多的事情?</ins> 答案就是奖罚分明,对臣子的功效与事情相比较,及时实施奖罚。
二柄
指刑与罚,即杀戮和奖赏这两种用来治理臣下的权柄。
全文分三段
- 分析并强调了君主掌握和运用赏罚的重要性
- 正确运用刑赏的方法,即审合刑名的主张: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
- 进一步阐述君主在使用刑赏二柄时应注意的问题,即君主必须“掩其情”,“匿其端”,不表露自己的好恶,使臣下没有“缘以侵其主”的依据,不能蒙蔽君主。
圣明的君主用来控制臣下的工具只有两个:刑和德(奖赏)。
圣明的君主要禁绝奸邪,就要仔细审察他们的言论和事实;功效和他做的事情相当,事情和他的言论相当,就要奖赏他;反则,要处罚他。
君主有两种祸患:如果任用贤人,那么臣下就会借贤能的名声来劫持他的君主;随意的选用人才,那么事情就会败坏而不成功。所以君主喜欢用贤能的人,那么群臣就会修饰他的行为来迎合君主的心意,这样群臣的真情就不会表现出来,君主就无法分辨臣下的好坏。
- 因此,君主不表现自己的好恶,群臣就会显现他们的本来面目,那么君主就不会受到蒙蔽了。
学习
刑、德必须同时掌握在君主手里,有一个不在手中,均有被灭之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