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6

读书笔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6

作者: 轻云出岫15 | 来源:发表于2022-07-01 06:29 被阅读0次

原文: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注释:

禹穴:在会稽山上。相传禹崩于会稽,因葬于此,上有孔穴,固名禹穴。

九疑:又名“苍梧”,山名。在今湖南宁远。相传禹出巡死于南方,葬九疑。

乡射:古代习射选贤的一种礼仪。

峄[yì]:山名,在今山东邹县南。秦始皇曾在此刻石颂功。

戹[è]:困。

邛[qióng]  :即“邛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国名,其地在今四川西昌东南。

笮[zé]:又称“筰”“筰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国名,其地在四川汉源东北。

译文:

太史公执掌天文,不治理民事。太史公有个儿子名叫司马迁。

司马迁生于龙门,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耕种放牧,十岁便已习诵古文。二十岁开始南游江、淮地区,登会稽山探察禹穴,观览九嶷山,于沅水、湘水之上泛舟,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遗留下来的风教,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在鄱、薛、彭城一带经历困难,经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于是,司马迁出仕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往南经略邛、笮、昆明,回到朝廷复命。

原文: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注释:

建汉家之封:指汉武帝举行封禅大典。封,指泰山上筑石祭天,告成功于天;禅,指到泰山脚下的梁甫(小山名)除地以祭,告成功于地。

译文:

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太史公被滞留在洛阳一带,不能参与其事,所以心中愤懑,致病将死。

其子司马迁正好这时完成使命归来,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了父亲,太史公握着司马迁的手哭着说:“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在上古虞夏之世曾功名显扬,执掌天文之事。后来中途衰落,要断绝在我手里了吗?你能再做太史,就会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现在天子继承一统的大业,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而我不能随行,这是命啊,是命啊!你一定要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记我想要完成的著述啊。

原文: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注释:

宣周邵之风:指传布周公(自己)和邵公的教化。邵,同“召”。

太王:指古公亶[dǎn]父,周文王的祖父。王季:名季历,文王的父亲。

公刘:周族的远祖,后稷曾孙。

后稷:名弃,周始祖,善稼穑。舜封弃于邰,号后稷。

译文:

再说孝道始于奉养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立身扬名,在后世扬名来显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天下人称道歌颂周公,说他能够论述歌颂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邵的风尚,通晓太王、王季的思虑,追推到公刘的功业,来使其始祖后稷尊显。

原文:

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注释:

获麟:鲁哀公14年西狩获麟,春秋记事截止于此年。

史记:泛指史书。

放绝:散失灭绝。

译文:

周幽王、周厉王以后,王道残缺,礼乐衰颓,孔子编修整理旧有典籍,振兴被废弃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自获麟以来四百余年,诸侯相互兼并,史书丢弃殆尽。

原文: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译文:

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事,我们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眼泪说:“儿子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详述先人所整理的历史旧闻,不敢稍有缺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pf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