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格律词创作班讲稿

格律词创作班讲稿

作者: 静儒斋古韵 | 来源:发表于2020-10-07 09:46 被阅读0次

    野老呓语概录

    静儒

    诗友们

            我们计划已久的诗词高级班词学讲座,今天正式开课了。因为多数诗友早已熟练地掌握了填词的方法和技巧,并且已填出了不少优秀词章,已有了极好的功底。又因为我们是高级班,都是成年人,决不要采取小学生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泛泛讲授是收不到好效果的。我们必须用指导研究生式的自学指导法,充分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大家看过电影《少林寺》吧?师父只是负责收弟子,武术都是大师兄教的,功夫都是自己练的。我们就是采取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方法,使之教学相长。

            因为这年头最不缺的就是理论,打开百度要啥有啥,最需要的是关键处点拨,引导开悟。我们就在词的音乐特性与如何正确选择词牌,这两方面进行一些初步指导,其他就是按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熟练自学研究,深入揣摩,争取理上悟入,事上渐俢,日久功深,以达三昧。

          我已初步有针对性地编写了一点讲义,也选了两篇参考材料,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启发而已。

        大家都知道,宋词是由唐诗发展而成的。其实,在唐朝时就产生了不少优秀的词作,就是乐府的格律化,《忆秦娥》这个词牌就是李白首创。把词叫做“诗余”,是律诗发展来的成果的意思,可不要理解成是剩余,应该是胜余。会写诗的人不一定能填词,而能填词的人一定会写诗,能填词的人不一定能写了散曲。因为词的格律远远要比诗严格得多,写曲者必须通音律,自己得会唱。有些词牌要求到声调的平、上、去、入,曲牌对韵部、字声更有一定的限制,也就是受宫调的约束。所以,现在诗韵大力改革的情况下,写诗可以使用平水韵,也可以使用新声韵,但填词方面,经过了二十几年的改革尝试,仍然要求用清朝戈载著的《词林正韵》,写散曲必须用元朝周德清所编撰的《中原音韵》。不过《词林正韵》十九部,就是由平水韵合并而成的,平声十四部与新声韵(十六部或十八部)差不多。我看了不少人用新韵填的词,基本上都合乎《词林正韵》,但声律方面还是有些问题,尤其不讲究(其实不懂)宫调问题更严重,任意而为。有的把哀伤的调子填上了欢乐的词,又有的把悲惋的词填入了喜悦的调子,有的把激越的调子填上了柔婉的词,有的则用雄壮亢奋的词谱填上了花前月下温情脉脉的情书,对方看了不分手才怪?真是乱点鸳鸯谱,有些竟然发到了网络媒体,还自我良好呢!前天,我在“诗笺”平台上看到了管理委员会的一位有名气的所谓大家的词作,放在了头条专栏,装饰得富丽堂皇,新声旧声都远远不合,就是随便凑够了句,我看其所用的是“不靠谱”,还美滋滋地在那里赚粉丝呢!

      我建议诗友们(尤其不懂宫调的)在填词选调时,先浏览一下唐宋名人的作品,看看他们所表达的情感,或者使用比较权威的又有词牌说明的词谱,要好得多。目前,最权威的是龙榆生编撰的《唐宋词格律》,对每个词牌的出处,属于哪个宫调,应表达的声情色彩,都有详细说明,书后还附有《词林正韵》。我们当年投稿时,《中华诗词》杂志就要求用这本,别的稿件均不录用。其实《唐宋词格律》就是从《钦定词谱》中精选出来的,现在诗词界正规赛事与征稿,也都要求必须用“龙谱”或“钦谱”,用《词林正韵》。写散曲依用的《中原音韵》没有入声字,但字的读音与今天的普通话四声,也有较大的差别。我曾在群里发过两篇散曲连套,就是用标准曲谱依《中原音韵》创作的,其目的是引导一下元曲的爱好者。

        词,也叫“曲子词”,就是歌词,当时都是配乐演唱的。想要了解“词”,就要粗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音乐宫调的基础知识(能懂一点现代音乐知识更好)。中国古代礼乐并重,用竹管或丝弦(起始长度为八十一个单位),采用所谓的“三分损益法”,由长到短(音由低到高)并且与十二月令相对应,依次名曰:黄钟(子)、大吕(丑)、太簇(寅)、夹钟(卯)、姑洗(辰)、中吕(巳)、蕤宾(午)、林钟(未)、夷则(申)、南吕(酉)、无射(戌)、应钟(亥),黄钟大致相当于西洋音乐的C,按小二度十二平均律的一组钢琴键子,依次到B(应钟),这实际上与《易经》的十二消息卦“复”、“临”、“泰”、“大  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相对应,非常有趣,以后有机会可以细讲。后来又发明了声调(唱)名:宫、商、角、徵(zhi)、羽,应当是五行学的产物,就是中国最早的五声音阶,相当于今天的1(哆)、 2(唻)、3(咪)、5(嗖)、6(啦)。与十二宫相配,就形成了六十个宫调,正好相当于六十花甲子纳音五行,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之类…,更有趣味,是周易预测学之基础,将来有机会,我们也可以进行涉猎,与四柱八字及地理风水学都有联系。

            由于角与徵及羽与高音宫之间都是小三度,音程跨度太大,后来受外来音乐影响,又引进了“清角”与“变宫”,即4(发)和7(西)。现在也有人把清角叫变徵,我不习惯,五十年前我学音乐时,教作曲的老师就教我们“清角”,燕乐中也叫闰(角),就是升咪,因为与角是小二度,与徵是大二度,变徵是正古雅乐中音名,实际上是降嗖,二者相差一个小二度,我们还要细讲。七音调与十二宫相配合,就形成了八十四宫调(只是一种理论)。隋唐至宋时期,宫廷盛行“燕乐”(即宴乐),也就是助兴歌舞曲,主要乐器是从西域传过来的琵琶(据说秦汉时的琵琶与隋唐时的琵琶不同,且不为主乐器)。由于琵琶只有四根弦,占四宫,每根弦七音调,四七二十八宫调。隋唐时最多也就用二十八调,宋朝时最多用到十九宫调(七宫十二调),元曲中南曲用到十三宫调,北曲用到十七宫调,实际上南北曲合起来最多用的就九个宫,总共是二十三个宫调,也配成了十二个月(有重的),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与上古十二律呂配月令已有很大区别了。难怪清朝乾隆年间所编辑的中国古代乐曲总集命名《九宫大成》呢!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我国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新中国建国初期由于国家贫穷,没有精力与资金的投入,对祖国传统文化宝藏的挖掘不够,人们都说古乐府与词的乐谱已失传了。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几位音乐家二十多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在国家文库和民间高价收买,发掘出来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一部分古乐府曲谱、一部分唐宋词曲谱及绝大部分元曲乐谱。并且把燕乐半字谱及工尺谱译成了五线谱,元曲还大部分译成了简谱,但还仅限于音乐界,只印一百多本,太珍贵了。我近几年以高价搜罗了一点影印本,古乐府曲谱几十首,唐宋词曲谱一百七十多首,还有二百多首元曲乐谱,真是大开眼界。

        这几年,我对网络上一些疯狂办班的敛财之徒,真是不屑一顾,还很反感。有些人装模作样,真没有什么实际水平,还在那里孤陋寡闻,悲观词谱早都失传了。不懂音乐的人讲的所谓词学,真是盲人摸象,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自古以来真正的词学学者都是相当有造诣的音乐家,真让人佩服。诸葛亮自作自唱《梁甫吟》,李白的《清平调》,王维、杜甫等乐府诗都是按谱而作的,苏轼、秦观等音乐造诣极深,更不用说柳永、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天才音乐家了。

        由于南宋以后,词渐渐发展成了散曲,元曲盛行,特别是明朝的建立以后,朱明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以朱熹的理学(实际是变了味的儒学)作为统治人民的思想桎梏。大多数官僚文人都轻视音乐界,音乐工作被视为“下九流”,文人们的词创作基本离开了音乐,难怪明代没有几个卓越的词家,至少与清代没法比。古乐府及燕乐发展来的词谱曲只能够在教坊中或民间被保存流传下来,就像元曲曲谱在戏剧界保存流传的情况一样。但元明清三代戏剧盛兴,词曲谱哪有那样的展示机会与舞台?有一些即使被选编成散曲,只是存在着名字,内容已非原来面目了。

    将来有时间我把一些名篇由五线谱再译成简谱,供大家欣赏,懂音乐的就可以学习倚声,按词谱同时参照乐谱填词了。

    (此为旧稿)

    其他讲稿不定时酌情而发,我们用简书目的是别人不容易抄袭,大家也能引起重视,也便于保存。诗友们自己学习参考即可,因为咱们有缘,不要随便在网络上

    外传,我并不喜欢出虚名,你们能受点启发,我就满足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格律词创作班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qf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