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认知·行为·脑科学
读了5.5遍,才真正读懂《稀缺》

读了5.5遍,才真正读懂《稀缺》

作者: 不拖延的苏可 | 来源:发表于2020-04-23 17:32 被阅读0次

引言

《稀缺》这本书有太多的东西超出了我原来的认知:

1)本以为稀缺是讲人缺钱也缺时间的状况,后来才发现这本书更多的是讲稀缺心态,属于心理学范畴。

2)本以为我们应该顶着缺钱或缺时间的压力做一些事情,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这样做心理成本特别高。

3)本以为余闲是讲无债一身轻,读了这本书以后才发现所谓的“轻”有这么多好处,远远超出原来的认知。

4)本以为自己兢兢业业,工作上一直处于忙碌的状态中,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处于时间稀缺的循环怪圈中。

读了5.5遍,才让我真正读懂《稀缺》。

有人会问0.5遍是什么意思,因为这是一篇翻译的图书,对于一些书中有些理解不顺畅的地方,我特意查看了英文原版,让自己更好的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因为没有通读英文原版,姑且算0.5遍。

作者说稀缺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科学,让我们一起了解稀缺。

什么是稀缺以及稀缺心态

稀缺,直白些说,就是缺钱或者缺时间,但是作者提出了两点:

1. 稀缺的适用范围远远超出钱与时间的范畴,包括节食的人面对食物的稀缺,孤独的人面对社交的稀缺,失眠的人面对睡眠的稀缺等等,凡是“拥有的比你感觉需要的少“都会产生稀缺。

感觉到缺钱或者缺时间的人比较多,作者更多的用这两个方面举例说明稀缺,这样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 作者整本书主要讲的是伴随着实物稀缺的人们的稀缺心态,而且这种心态是无意识的,很多时候不由人的控制。

就像有一笔信用卡账单本月底要还了,你还没有足够的钱去还,这个时候你除了需要解决钱的问题,你还会在做其他事情的过程中不由自主的想起这件事情。

对稀缺心态的理解,让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稀缺,除了实物稀缺本身以外,也让我们看到伴随着的稀缺心态对人的影响,最后落实到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个理论。

稀缺的反面—余闲

余闲是稀缺的反面,也是两种形式:对应物质稀缺的充裕的物质,对应稀缺心态的富足心态。

1. 充裕的物质

当我们有足够多的钱时,我们可以购买任何想要的东西,而且不用去权衡是不是需要减少其他消费,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例如去了商场同时看中两件衣服,如果有足够的钱,可以选择两件都买,不需要权衡买哪一件而舍弃哪一件。

但是我们心里明白,资源永远的稀缺的,不可能有无限充足的物质,只是当我们拥有相对充足的物质时,我们可以不用做太多的权衡,而显得资源比较富足。

同时,当我们做了一个错误的决策时,买了很贵却从来没有穿过的衣服,对于富人来说这个失误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于穷人来说,这种失误对于他紧巴巴的日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他可能因为一个冲动的消费而需要减少这个月的某一项消费或者借钱度日。

2. 富足的心态

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伴随着一种心态是富足的心态,富足的心态是一种让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的奢侈心理享受。面对选择A还是B的时候,可以有“两件都选”的选项。

同时当我们拥有富足的心态的时候,我们知道即使我们有了冲动性消费,这个失误也不是什么大事,富足的心态让我们有犯了错误也无所谓的安全感觉,这也是一种奢侈的心理享受。

3. 总结

作者说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充裕的物质以及富足的心态。

当你没有余闲时,你需要不断的做出权衡的抉择以及面临相对更为严重的失误结果,因为你没有犯错的空间。

当你有余闲时,你不仅可以购买任何你想要的的东西,不用过多的做出选择与权衡的心理享受,以及犯了错也无所谓的奢侈享受。

但是余闲不能多也不能少,余闲少解决不了稀缺的问题,太多会产生浪费。

稀缺的好处

稀缺的好处只有一个:专注产生高效

1. 这就是作者说的专注红利。

比如当一个工作任务快要到截止日期时,处于时间稀缺的状态下,你突然发现自己变得非常有效率,不仅灵感乍现,而且特别能抵得住各种分心的诱惑,非常高效的完成工作。

很多人都体验过在最后一刻觉得自己无比高效的完成了一件拖延很久的工作。

稀缺状态下,大脑俘获了人的注意力,我们全身心的精力都用在处理稀缺事务上,思考着如何有效利用自己的资源。

2. 各种类型的稀缺都会产生专注红利

不光是截止日期前的时间利用,各种类型的稀缺都会产生高效利用资源的情况。

例如,在使用牙膏的最后阶段,不光是牙膏的使用,很多物品的使会也一样的情形,人们会不自然的挤得比以前少些,以免牙膏(物品)很快用完。

好吃的巧克力最后几口,总是会变得慢慢品味。

桌上的饭菜也一样,感觉很多时,你会觉得味道一般,但是当上的菜很少时,你会觉得像美味一样。

3. 假装稀缺很难做到

作者提到我们不可以通过假想一个截止日期让自己变得高效。

假想的永远不能像真的截止日期那样如此强烈的俘获我们的注意力,因为大脑里总是有另外一个声音出现,这个是自己骗自己的,大脑可不上当,你还有退路。

但是人为的创造一些中间截止日期(例如项目管理中的里程碑事件),其实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效率,后面我们讲如何利用稀缺理论时会提到。

稀缺的坏处

稀缺有一个好处,却有一系列的坏处。

1. 坏处一:很容易遗漏一些重要的事情

这个就是作者讲到的“管窥“之见

当我们的大脑专注于稀缺事务以后,让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处理稀缺事务,但同时也将其他事情暂时排除在大脑之外,这其中不乏重要的事情。

书中提到消防员的死因中20-25%是由于两处相撞的交通事故,而79%的消防员却是由于没有系好安全带。

这个案例很好理解,因为消防员去救火现场,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如何救火这件事情中,系好安全带这么重要的事情被排除到了大脑之外。

平时在工作中加班的时候,很容易忽略结婚纪念日或者是孩子的生日活动等。

2. 坏处二:做其他事情的成本很高

书中提到稀缺心态引起智力下降以及执行控制力下降,带宽下降。带宽就是我们做事情所有的心力,智力以及精力等等,作者用了笼统的带宽表达这个概念。

当你在做其他事情时,稀缺心态同时俘获着你的一部分注意力,减少了我们的带宽,我们前面说过,这个是无意识的。

就像当你心理想着很多没有完成的工作而去参加女儿的运动会时,你很难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关注到女儿的表现,因为未完成的工作是不是的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这也就是说当你处于稀缺状态时,你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付出成本,那就是额外的心理负担,引起了带宽降低。

这个就像睡眠不足的时候觉得做很多事情脑力不够的感觉,但是作者提到由于稀缺心态引起的认知能力下降甚至超过了失眠,给我的感觉是在稀缺状态下做事的成本太高了。

3. 坏处三:犯错的后果很严重

因为稀缺,没有余闲,需要对资源的使用精打细算,如果犯了一点错误,这个后果相对会显得更加严重。前面提到穷人买了昂贵但不实用的衣服时,这对穷人来说是雪上加霜。

忙碌的人本来已经很忙碌了,结果又参加了本该拒绝的聚会,让自己的时间更加不够用,忙碌的状态(稀缺下)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要考虑哪些事情是不是要又一次拖延,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一点也想不起来,想起来也没有时间做。

但是对于有余闲(有空闲的时间)的人来说,参加意味的聚会是享受生活的一种体现。

4. 坏处四:很容易陷入稀缺恶性循环的怪圈

这个就是作者提到的稀缺陷阱,作者提到一个例子非常有警醒作用。

两个学生A跟B完成每周的作业。A总是每周五顺利完成本周的作业,而B却总是每周五才交上周五的作业,同样的效率,一周完成一个作业,B却付出了更大的成本(稀缺状态下的各种心理成本)。

有人会说,为什么B不能趁一个周末完成本周的作业,这样以后就可以跟A一样了呢?坦白说,是因为B的习惯跟选择造成了他过不了多久就又开始了处于补交作业的状态。

让B回到补交作业状态的原因也许是一次生病,也许是参加了一次学校的比赛,总之一次意外如果占用了B写作用的时间,B就又回到了补交作业的状态,因为没有做对意外事情的做好规划,即使规划好了也很难坚持执行,说到底B的内心总是觉得实在不行就晚交作业。

如何运用稀缺理论

1. 利用稀缺带来的好处—专注高效

1)人为的设置最后期限

我们说过假想一个最后期限是无效的,那就真的设置一个,比方说一个10天的项目进行中,跟团队成员约定3次项目总结会议时间。人为的将1个截止日期转化为3个截止日期,团队成员会在相应的截止日期前提高效率。

2)25分钟番茄工作法

这个也是人为的将时间规定为25分钟,感受到了时间稀缺,从而产生了高效。

2.避免稀缺带来的坏处

1)针对坏处一很容易遗漏一些重要的事情,将重要的事情拉倒眼前

例如:

设置提醒。提醒自己几号预约了医生,几号是结婚纪念日,放在自己的日历中。

提前做 to do list.将重要的事情以及相关准备工作也放到清单中。

2)针对坏处二做其他事情的成本很高,尽量不让自己处于一种稀缺状态做事情,节省带宽

例如:

提前做好信用卡还款规划

避免总是借用将来的钱,伴随着很高的利息

避免总是将事情拖到以后做,因为以后有以后的事情要完成,而且拖延会产生各种焦虑,将来做拖延的事情是有额外的代价比较高的心理成本。

利用一次性决策而不是多次决策,例如水电煤费用自动扣款。

3)针对坏处三犯错的后果很严重,设置余闲,应对突发事情。

例如:

储蓄金钱,应对突发事件,提前买好保险。

收入的10%自动转为储蓄作为余闲资金。

制定时间计划留出空余时间,可以应对突发事件,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拒绝分心的事务,以免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本该完成的工作。

4)针对坏处四很容易陷入稀缺恶性循环的怪圈,跳出怪圈需要特别警觉。

例如:

提前做好各种规划,是留有余闲的规划。例如制定事件规划时,不仅要专门空闲的时间,另外对有意外的事情也做出规划。

带宽多的时候完成重要的活动。例如很多人选择早起时间完成写作。

坚持执行自己的计划,如果有很多的分心的事情,需要学会拒绝。

《稀缺》值得多次阅读,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稀缺的恶性循环中。

相关文章

  • 读了5.5遍,才真正读懂《稀缺》

    引言 《稀缺》这本书有太多的东西超出了我原来的认知: 1)本以为稀缺是讲人缺钱也缺时间的状况,后来才发现这本书更多...

  • 读《深夜护士》有感

    虽然我有好几位客户朋友在医护行业,但直至阅读了此书,才真正读懂她们。 沉闷的医院,长长的夜班,时刻需要...

  • 重读《庄子·心得》(一)

    年轻的时候读不懂庄子,读懂的时候才发觉庄子才是真正的智慧之人。 在教授《逍遥游》之前,重读了于丹《庄子》心得。记得...

  • 读懂一本书不是容易的事

    鲁迅的《故乡》我读了不下五遍,以为自己读懂了,今天读了毕飞宇《小说课》,才知道我所谓的读懂,只是懂了一点皮毛,这篇...

  • 读懂自己

    真正读懂自我, 真正读懂自己的欲求, 真正读懂自己的情绪, 真正读懂自己的苦乐, 真正读懂自己的思维习性… 也就真...

  • 《恶意》:你存在就是对我的伤害!

    有人说,只有读懂了《恶意》,才算是读懂了东野圭吾。但我虽然读懂了《恶意》,还是没理解东野圭吾。 东野圭吾的书我读了...

  • 说出感受,回应需求

    只有“被需要”的“稀缺”才真正有价值。 我今天感受到了这种“稀缺”,被孩子们需要的稀缺。这是他们在一起的第一天,今...

  • 孙子兵法不等于三十六计

    阅读了华杉的著作《孙子兵法》,这回算是真正读懂了这部深奥的经典。接下来谈谈我的读后感。其实自己并没有完全读懂,能够...

  • 2018-03-12 你知道投资领域实际上是另外一个镜像的世界吗

    今天的文章,读了很多遍,才稍微能读懂(自认为的读懂)笑来老师的意思。 对于投资这件事,我们总认为要学习很多干货,很...

  • 希望有人可以读懂你的内心

    希望可以有人可以真正读懂你的内心。其实很多时候只有自己才可以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记得有一次...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了5.5遍,才真正读懂《稀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ua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