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文社科想法外国文学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十九)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十九)

作者: 宛宛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18-06-25 10:15 被阅读6次

接下来会通过五次讲授来介绍古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有多重要呢?黑格尔说:“谈到希腊文化,转头必见柏拉图。”今天我们从两个方面来了解下柏拉图:1.柏拉图对于教育跟政治有什么样的建议?2.柏拉图对人性以及人类社会又有什么样的观察?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十九)

先从其生平来看他对教育、政治的影响。

今日重点1:谁是你的“苏格拉底”?

长期以来在西方社会,你遇到一位杰出人士,你都可以问他,谁是你的苏格拉底?这句话的背景就来自于跟柏拉图有关的故事。柏拉图晚年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一生,他说:“我感谢神让我生为雅典人,而非蛮族人;生为公民,而非奴隶;生为男人,而非女人。最重要的是能够活在与苏格拉底同一个时代,能够与他认识。”

这里提到的几个所谓的幸运:雅典人文化比较高,所以他认为自己是周围蛮族的核心,是整个希腊的学校;那么身为公民的话,因为雅典大部分人都是奴隶,不然就是没有公民权的妇女;至于身为男人,这在古代来说的话,他们具有参与政治、社会、战争各方面的责任跟义务。所以在这个时候柏拉图就显示出来他的一个特殊的看法,就是他觉得自己能够认识苏格拉底,是他一生最大的幸运。

所以第一个主题:上街寻找苏格拉底。将要谈以下四个重点。1.柏拉图的家世与教育背景;2.柏拉图遇到苏格拉底之后发生了什么事?3.柏拉图向苏格拉底学到了什么?4.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一生的发展如何?

今日重点2:上街寻找苏格拉底

1.柏拉图的家世与教育背景

柏拉图是雅典人,雅典有辉煌的历史与鼎盛的文化,在政治上有贵族派跟民主派两大势力,柏拉图的母系亲戚是贵族派的领袖,他因为父亲早逝,而母亲改嫁的缘故,他的继父是民主派的领袖伯里克利的好朋友,所以柏拉图从小认真学习,一心一意想为城邦服务,要在政治方面有所贡献。由于这样的家世背景,柏拉图接受了当时最完美的教育,他很早就学会了绘画、作诗、撰写宗教祭典的颂词,进而又学习了写作抒情诗,以及当时最流行的悲剧作品,这是有关柏拉图的家世与他的教育背景。

2.柏拉图遇到苏格拉底的时候

柏拉图在20岁时参加年度的悲剧作品竞赛,希望争取到桂冠诗人的头衔。在希腊文中“诗”是指创作的意思,是指广义的文学创作,在当时主要是指悲剧而言。柏拉图充满信心准备参加竞赛,在前往剧场的路上,看到路边一群人在聊天,就凑上去听一听,原来是苏格拉底在与人对话。苏格拉底的年纪比柏拉图足足大了42岁,在雅典这个人口不到40万的城邦里面,柏拉图早就听说过苏格拉底这个公民了,他出身平凡,但他总爱在街头、体育馆、市场边跟别人聊天,柏拉图第一次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他看到苏格拉底纯熟地使用反诘法,态度从容,言语犀利,问题层出不穷,论证环环相扣,使对话的人辞穷理屈,只好随着苏格拉底的说法不断探问人生最根本的意义的问题。

柏拉图听完这场对话之后,内心大为震撼,立刻下定决心,要转向哲学,因为哲学是爱智慧,你人生所有的问题到最后都要归结为能否用理性做一个清楚而彻底的思考,以便掌握到真理。一瞬间他忽然觉悟了自己应该何去何从,于是他没有继续参加悲剧竞赛,而是转身回家把所有的文艺作品一把火烧掉,从此以后,每天只做一件事,就是上街寻找苏格拉底。

3.柏拉图向苏格拉底学到什么?

第一个是原则。原则就是用理性的态度探讨真理,因为古代希腊有很多神话,很多传说,很多未经证实的假设,而现在人应该发挥理性的作用。

第二个是题材。人生的意义才是真正的关键问题,到底人活着有意义吗?人生的目的何在?应该如何界定呢?以及他学到了方法,反诘法、归纳法以及辩证法。

柏拉图深受苏格拉底的启发,他留给后世的是一系列对话录,这是西方早期最完整的一套作品,到今天留下来可信的还有26篇,其中有22篇都有苏格拉底在里面扮演对话的主要角色。这些对话里面到底谈了什么问题呢?谈的都是人生里面应该追求什么?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是什么?真善美这些价值有基础吗?它的判准是什么?以及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爱?人有灵魂吗?灵魂不死吗?还有理想的城邦应该如何?他从苏格拉底那里学到人不能只活在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上,而是要设法追求人生里面永恒的一面。

4.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之后的发展

在学术方面:柏拉图跟随苏格拉底8年,苏格拉底被当时的民主制度,经过合法的审判过程判处了死刑,虽然他是冤枉的,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与几个同学离开雅典,到埃及与南意大利以及其他的城邦去游历,增长见识。12年之后,40岁了,回到雅典,创办了一所学院,这是欧洲的第一所大学,一直存在了九百多年,他在学院里面所教的是什么呢?有数学、物理、天文,学生还要参加公开的缪斯女神的崇拜仪式,也就是说他注意到人的心智方面的发展,还有心灵方面的需求。简单来说,就是要以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目的是要培养政治家兼哲学家,这是在学术方面的成就。

在政治方面:柏拉图年轻的时候,有从政的理想,后来转向了研究哲学,他的希望是为城邦培养出来一位哲学家君王,但是这种机会是很难得的。他后来到了西西里岛,到一个城邦叫叙拉古(Syracuse),希望培养一位哲学家君王,他三度前往叙拉古,最后还是无功而返,铩羽而归。

在后世影响上:苏格拉底过世的时候,柏拉图特别强调“老师死了,我们都成了无父的孤儿”,他的意思是把苏格拉底当做精神生命的父亲。从柏拉图的思想,可以看到许多后代的观念,包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女权主义、节育与优生学、道德与贵族统治、自然教养与自由意志的教育、生命哲学、心理分析等等。美国哲学家爱默生就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英国哲学家怀德海也说:“二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思想的一系列注解而已。”由此可见其影响非常深远。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十九)p

介绍完柏拉图对教育和政治的影响,接下来了解他对于人性有什么样的观察,对于人类的现状有什么样的忧虑。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知道人类现实上具体的处境如何,柏拉图在《理想国》里面就提出一个很著名的比喻,叫做“洞穴比喻”。

他在这个比喻里面特别强调人类有两种比较麻烦的心态:第一种是幻想,幻想就是以假为真,看到每天变化的这一切,以为这就是真实。第二种是把个别具体的东西当作普遍的东西来对待,这时候处于一种“相信”的心态。幻想跟相信都是非常主观的,柏拉图认为首先要加以了解并加以排除,所以他提出“洞穴比喻”。这个比喻有什么内容呢?我们简单描写一下,配合好一定的想象力。

今日重点3:洞穴比喻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十九)

柏拉图说,人类都是双手双脚被捆绑在椅子上,只能看着前面的墙壁。墙壁上出现很多影像,来来去去,有各种活动,我们就以为那是真的。有一个人比较调皮,他慢慢挣脱了绳索,回头一看,哎呀,原来后面有一道矮墙,矮墙上面有很多道具,再看过去那面有一个火炬,原来是一个火炬照着矮墙上道具的变化,影子射在我们眼前的墙壁上。我们一生就以为那就是真实,原来那只是道具的影子而已。

换句话说,我们长期以来把墙壁上的影像当作真实,只看到实在事物的倒影,只听到真理的回声,所见的世界残缺不全;人们被自己的情感与偏见所扭曲,又因为语文的媒介而被别人的情感与偏见所扭曲。这样的心态就像无知的孩童,但是执迷不悟的脾气完全像是大人,丝毫不想逃离这个囚笼。偶尔让他看到真相的话,他的眼睛也因为无法适应而宁可接受原有的影像。

我们刚刚提到有一个囚犯他不愿意接受这个情况,挣脱了绳索,向后看去,然后就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道具的影像。他不甘心继续走,发现原来上面还有一个洞口,他就爬出了洞口来到外面,看到光天化日的世界,原来所有道具的原本、原型都在这个新的世界里面。他从黑暗进入光明,开始的时候因为眼睛不能适应,几乎要瞎了,这叫做“使人目盲的光明”,在西方就成为一句很有名的术语。当你忽然发现从前所见的都是虚幻的东西,而这时候你发现真相的时候,会不会觉得完全不能适应,眼睛好像瞎了一样。

那么他这时候又心怀不忍,想说我这么多同伴还在洞穴里面,他就走回洞穴想劝同伴说:“大家来,我们去外面,外面才是真正的原版的世界。”当他从光明进入黑暗,眼睛又看不清楚了,这第二次眼睛真的是模模糊糊的,因此走路跌跌撞撞,偶尔还摔一跤。他跟别人说:“这是假的,外面才是真的。”别人说:“你连这里都看不清楚,走路还摔跤,还想骗我们吗?”大家不喜欢被打扰,不喜欢被唤醒,就把他毒打一顿,甚至把他杀害了。

这个比喻里面的人,在柏拉图的想法中当然就是苏格拉底。追求真理是要付出代价的,你想看到真理,必须转身,转身之后你才能够真的发现,也就是张开心灵之眼,去看到真相。

今日重点4:对“把知识当作知觉”的批判

柏拉图说出“洞穴比喻”的目的何在呢?当时很流行“辩士学派”的思想,先前我们学习过普罗塔哥拉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人”是“个人”。如果是个人的话,每一个人都是万物的尺度,到最后只能诉诸于他的感觉。那么就出现一个问题,什么是知识?难道知识就是你的知觉吗?我感觉今天很热,那就很热了;我觉得很冷,那就是冷了。这个冷热是真的吗?要用你的知觉来决定。这种想法当然是一种“相对论”,它有各种复杂的问题,最后可能陷入“怀疑论”。所以柏拉图提出“洞穴比喻”,主要是要针对这种一般习以为常的想法,我们顺着柏拉图的思想,对“把知识当作知觉”提出五点批判:

1. 知觉会产生矛盾的印象。同一样东西,近看的时候比较大,远了一看就很小了;一样东西是轻还是重,要看它跟什么东西比较;在不同光线之下,一样东西是白色的也可能变成黄色的。所以,任何东西的大小、轻重、颜色都是相对的,这种知觉会产生矛盾的印象。再比如远处的铁轨是相交的,筷子放到水中是弯的,这代表知觉不可能产生有效的知识。

2. 如果知识就是知觉的话,那么所有的学说以及所有的讨论,加上论证,都是相对的,都不可能普遍有效。小孩子所见跟老师所见都是真理,所有的证明跟讨论都是废话,没有任何意义了。

3. 再进一步,如果知识就是知觉的话,你不可能对未来有任何知识,因为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未来如何如何,请问,它会实现吗?比如我觉得今年会遇到贵人。事实上,这不见得是可靠的知识。

4. 如果知觉就是真理的话,请问动物有没有知觉呢?动物也有知觉,那它是不是跟人一样,也可以说它是万物的尺度呢?

5. 所有的知觉里面其实都含有非感觉所能提供的要素。比如我说这张纸是白的,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能靠知觉吗?我要先判断这是一张纸而不是一块木头,那为什么称它为纸呢?那就要看看它跟木头之间有什么差别,我们在分类的时候说纸属于哪一种类别。好,再看,这是白色的,你要说它是白色的,你还是要跟别的颜色比较才能说。它是长方形的,要跟其他形状的比较才能做判断。所以把这些整合起来说,这一张纸是白色的,长方形的纸,就要用到许多过去的经验、其他的资料才能够进行判断。把这一切整合在一起的绝不是知觉,而是心灵的其他的能力。

柏拉图花了很大气力来批判“把知觉当作知识”的说法,也批判说很多人“把知识当作意见”,因为有些意见是猜测的。知识是一个判断,这种判断必须要有充分的了解,合理的认知,它不是单单信念而已。换句话说,柏拉图要强调,知识是建立在理性上面,要有正确的观念,至于这观念怎么来的,将来会做重点的说明。

今日收获

1.缘分非常重要,但是还需要自己有敏锐的判断与勇敢的抉择,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需要心灵导师,可以亲炙他或者私淑他,用来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2.跟老师学了之后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照着讲”,第二种是“接着讲”。照着讲就是照本宣科,完全重复老师的观点;接着讲,就是能够发挥老师思想的下一步的境界,甚至有更好的创见,把老师的体系加以完成。像苏格拉底,没有写过一个字,在西方依然是大哲学家的身份,就是因为柏拉图这个学生在对话录里充分发挥了他的思想。

3.感官所掌握的现象世界是不可靠的。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否定感官,而是要继续探求真实的东西,要提升到感官以及感官的对象之上。

4.我们要张开心灵之眼,让理性开始运作,这样才能够使我们认识真相,进而做勇敢的抉择。

5.学会一个术语──使人目盲的光明,就是让人眼睛都快瞎的光明。一旦得到了真知,从前人云亦云的想法,就如一团漆黑下忽然见到了光明能够适应吗?所以“洞穴比喻”提醒我们:要转动整个身体,并且要勇敢地摆脱幻想以及相信的心态,去追求可靠的真理。

相关文章

  •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十九)

    接下来会通过五次讲授来介绍古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有多重要呢?黑格尔说:“谈到希腊文化,转头必见柏...

  •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三十九)

    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古希腊时代还有四派哲学,对后代影响非常深远。这四派分别是:犬儒学派、怀疑学派、伊壁鸠鲁学派以及斯...

  •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五十九)

    这个单元谈谈中世纪哲学家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这一集的主题是:有了求真决心,就可以改变人...

  •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四十九)

    上次谈过塞内卡(Seneca,3 B.C.-65 A.D.),这一集要介绍的是爱比克泰德(Epictetus,50...

  •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二十九)

    亚里士多德是肯定经验世界的,我们今天就来说说亚里士多德作为帝王之师的故事。这里所说的帝王,是古希腊时代最有名的亚历...

  •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六十九)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哲学不再是神学的女仆。从标题就能知道,中世纪哲学要走向结束了,哲学逐渐要找回自己独立的地位。这一集...

  •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九)

    前面都是讲西方哲学,那么哲学是什么? 今日重点1:先思考两个问题 (一)你到全世界任何一所图书馆看到编号从“0”开...

  •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十)

    西方哲学发展中有三大哲学重镇,第一个是在爱琴海,靠小亚细亚这一带的爱奥尼亚(Ionia);第二个是南意大利,南意大...

  •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十一)

    有的人认为哲学是一种思考的工具,也是辩论的工具,于是担心学哲学的人,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是的说成非的,就像诡辩一样,...

  •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八)

    今天要谈的主题是:真的有灵魂吗?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灵魂才是真正的人,所以,照顾灵魂成为人生的首要大事。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十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uj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