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10月17日:上海· 豫园
第二天,我们早早起来,去北京路火车站售票处买回成都的火车票,人很多,排队等候估计时间很长。我便乘着爱人排队买票的当儿,去外滩买浦江游览船票。上海的高楼大都为欧式建筑,无屋檐,因为天依然下着雨,我来来回回被淋了个够。
买好了车船票,总算可以安心游览了,我们准备去计划中安排的上海名胜——豫园。上海人很和气、热情,不管你问哪儿的路,人家都跟你讲(当然不要讲四川话,因为他们根本听不懂,就像我们基本听不懂上海话一样),祥细地指点着。如果你再气质优雅和娴淑一些,像个读书人,那就更能够获得“最惠”待遇。我们在小餐馆吃饭时,问起豫园,就是一位服务员姑娘,给我们说了又说呢。

豫园在皇城坝,是个热闹的地方,小巷里卖食物和小玩艺儿的商贩很多。在豫园门前,有个方形水池,又有多折桥对角穿过,站在桥上,可观池中红鲤翔游,十分有趣。


来前看过游览书上的介绍,说豫园内风景雅秀,古色古香,可以“不出城廓而览山水之胜,身处闹市而享林泉之美”,古人称赞豫园“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园冠”。此园是由明代右布政使潘允端建于嘉靖年间。其人勤学好古,为人贤孝,建园是为了“愉悦双亲”,因“豫”有安乐之意而取名“豫园”。后来,家境衰败,园子荒芜。后虽有富商士绅二十余年重建辉煌,然又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清咸丰十年(1860)遭遇兵乱,损毁严重。现在,我们就要游玩的豫园,其楼台山石大都为清同治七年(1868)以后重建的。
“豫园”的隶书横额,出自明代文学家王穉登的手笔,是其43岁时所作。

其人怀才不遇,遂成为落魄才子,虽本不太知名,但一日走进幽兰馆,却与“秦淮八艳”之一的马湘兰相遇,且“挚友”几十年。马湘兰本质高洁、气质出众、生性旷达,为人善良,以擅长画兰花闻名于世。
走进豫园,迎面是一座堂皇的“三穗堂”,以其“一稻三穗”为名,是豫园中最大最高的厅堂。在窗欞上,雕饰着稻穗、黍子、麦苗和瓜果,象征着丰收之意。堂前有盘槐高耸,桂树飘香,在如此场景中体会“三穗堂”意境,真是美妙无比。在清代,这里是官府庆典和“宣讲圣谕”之处,也是地方上文人士绅聚会活动的场所。

穿过“三穗堂”,后面是“烟雨楼”。楼连回廊,一折向里,形成一个小天井。天井里,廊又临池,假山傍水,浮光掠影,小中见大。

穿过“渐入佳境”游廊,忽见陡壁幽壑,重峦叠嶂,却是一座很大的假山,其造型十分逼真,群峰逶迤,山路崎岖,如身临其境,情荡群山峻岭之间。非有巨匠手笔,不能建造出这等山水艺术奇观,而这正是明代著名园林家(叠山家)张南阳的精心设计堆砌。假山用了数千吨浙江武康黄石建成,山高约14米。潘允端在《豫园记》中对大假山的评价是:“峻 颇惬观赏”。

豫园,园中有园,景中有景,随意几幅“素描”,便能饱览她那丰姿卓绝之万方仪态:
万花楼,精致非常。楼内陈设有精工雕镂且嵌有大理石图案的红木桌椅,两壁窗欞雕刻着梅兰竹菊岁寒四友。四周多回廊曲槛,廊旁的白色粉墙边,依墙缀以石峰,栽植翠竹。楼前山石流水旁,有上百年的广玉兰和四百岁的银杏(高达21米),其中银杏枝干繁茂,果实累累;前者投以春光,后者回以秋果,如忘年之交,诚为感人。

玉华堂,别有天地。这是明代豫园主人的书斋。匾额上的“玉华”两字,系集明代书画家文征明的墨迹所成。堂内陈设的全套楠木树根与红木制作的家具,工艺精湛,造型独特,为国内所罕见。据说,这套家具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了。更奇特的是,在堂前空地上立有一怪石,名曰:“玉玲珑”,周身多孔,玲珑剔透,石下熏香,烟穿孔出,缭绕而升,甚为奇观也。玉玲珑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其它两处为苏州冠云峰、 杭州绉云峰。

点春堂,驰名中外。点春堂整座建筑为五开间大厅,扇上雕戏文人物,梁柱花纹造型奇特,饰以金箔。堂后有临池水阁,上有匾额曰“飞飞跃跃”。点春堂建于清道光初年,曾为福建籍花糖洋货商人在沪祀神议事之所,俗称“花糖公墅”。小刀会起义时,这里是起义军的城北指挥部,小刀会领袖之一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陈阿林在此办公,发布政令,称“点春堂公馆”,于1855年9月所设。当年,上海人民在太平天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影响下,组织小刀会,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新中国建立后,这里辟为展览馆,陈列了有关小刀会起义时的文物和图片。

…………
糟心拍摄了两幅风景照片——
图一:

图注:廊榭环围,山石散布,大树横掠,下有玲珑碧池含如叶红鲤,穿白墙小洞遁去,美煞人也!这里是“鱼乐榭”,其周围古木参天,凭栏可观池中游鱼。榭前小溪上的隔水花墙,体现了江南园林小中见大的特点。小溪长仅数丈,花墙把小溪隔而为二,墙上开设漏窗和半圆洞门。鱼乐榭旁,有一株已度过三百多个春秋的紫藤,每年初春时节,枝条上绽满白色的小花。
图二:

图注:右有雕窗厅堂,左有山石夹流。但见怪石突于石栏下,老树斜立一旁,碧波穿墙而来,兴之所至,投石入水,环水层层荡开,倒影摇曳纷纷……这里为“两宜轩”,探首俯视则清泉如镜,隔崖相望则石峰壁立,面山对水,有古人“观山观水两相宜”的情趣,故名两宜轩。
离开豫园,我们去了海宁路,见电影院正上映《武林志》,于是购票入内。待坐稳,才发现这是个圆形的小剧场,古香古雅,颇感惊异。电影散场,也天黑了,担心不能按原路回到旅馆,但还是平安无事,歇息下来。
(待续)
注:此文(原标题《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为了标题更具时代背景,也更加含蓄和洗练,故改之)是记叙散文体裁中的游记,且是沿着时间场景顺序,以日记形式和场景变换为行文结构(进行连载);同时,为了使内容更加丰富,采取“时空叠加”的方式,加入了同一空间的不同时段的内容。
本文为作者断续历时11年于1994年底完成,然后压箱底25年;2019年第一次修改,增强了文中历史事实、时代特征、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史料性与真实性,尽可能做到顾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2020年6~12月第二次修改,对第一次增改再次补进文史地情内容,进一步加强了行游中从感受到感悟的内心演进,并修辞润色完善;全稿约8~9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