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身边有个朋友考上了公务员,绝大部分长辈眼中香饽饽的职业。
想得到“金饭碗”的职业当然是不容易的。
朋友辞掉了之前的策划工作,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备考。
过三关斩六将,击败了其他的一百多位竞争对手,成了唯一一位被录取的人。
然而,工作了将近3个多月后,跟我说:感觉现状有点不对劲。
朋友原来很喜欢之前的策划工作,每天跟同龄人在一起想方案,活力又有激情。
但是她父母认为,只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才是正规职业,其他工作,意味着流离失所、吃了上顿没下顿。
再加上她身边的同学都纷纷加入了备考大军,她心动了。
于是很快地辞了职。
没想考上后,才工作了几个月,就产生了很强烈的负面情绪。
朋友现在处于一个很纠结的状态:工作做得不开心,但是又不敢辞职,每天都在煎熬的状态下度过。
因为之前报考时,完全没有评估这个职业跟自己的性格是否匹配,只是听信了旁人的话。
以为考上了就万事大吉,即将走上人生巅峰。
其实,随大流做一些不适合自己的事情,才是迷茫的开始。
02
大四的时候,身边的同学,基本都在考研。
当时问她们为什么要考研,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
我爸妈要我考研,我就去考了;
同学们都考研,我也不能落后啊……
大部分答案,都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很少有人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学妹前段时间,考上自己本专业的研究生,考得很好,上了心仪的学校。
但是她去学校报到还不到一个星期,就跟我说想退学了。
觉得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只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
想想还要在不喜欢的事情上花费两三年时间,就产生了厌学情绪。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人生没有那么多后悔的事情可以重新来过,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做过的选择承担代价。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随大流?
因为人民大众的选择通常是权衡利弊后的结果。
当我们在遇事无法获得足够信息,或者获得信息的成本过高时,通常会选择随大流。
比如填志愿时就选热门专业,购物时就买销量最高的商品。
这种心理能帮我们规避潜在的危险,节省有限的精力。
让人可以几乎不用思考,就能有一个看似正确的选择。
随大流的生活总是容易的,因为不需要自己过多的思考,大家说的好,那肯定差不了。
只不过,这样随大流的人最容易被命运拖着走。
想起《乌合之众》中所说的一句话:
群体能够消灭个人的独立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
事实上,早在他们的独立意识丧失之前,他们的思想与感情就已被群体所同化。
03
昨天和朋友出去逛街,听她跟我吐槽最近发生的事情。
说她前几天回家参加婚礼,亲朋戚友围坐一堂。
酒过三巡,一个长辈指着他的孙子对朋友说:
你看看小孩子多可爱,你不羡慕?
朋友愣了几秒,然后明白过来,这又是在催婚呢。
朋友说:
小孩子是很可爱呀,但我一个人过日子也挺好啊。
一辈子这么多种过法,又不是非得结婚生孩子。
长辈一听炸毛了:
你看看我们这里有几个年轻人不结婚生孩子?
所有人都这样,你为什么要跟别人不一样?
朋友说那个长辈一脸痛心疾首、恨铁不成钢。
世人千百种,为什么非要活成一个样?
别人说考研以后好找工作就去考,别人说公务员工作轻松稳定就去考;
别人说是时候要结婚生子了,就去结,去过一种“标配人生”。
罗曼罗兰说: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
细思恐极。
04
在娱乐圈里,我很喜欢特立独行的徐静蕾。
前段时间她发了一条微博:
为什么我们要被教育做一个“讨人喜欢的姑娘”,而不是“一个被自己喜欢的人”。
讨人喜欢多数情况下意味着符合大众价值观,认同大众的人生赢家模式。
她选择的生活在中国算是小众。
当现在的主流价值观仍然把结婚、生孩子作为女性幸福生活的必备条款时,她依旧我行我素。
完全不遵循这套规则玩法。
当别人说她不结婚是脱俗的选择时,徐静蕾马上回答说:
我不觉得结婚庸俗,但是也不认为人必须或应该要结婚。
她说自己是“婚姻无所谓主义者”:因为无比相信爱情,所以才不需要用结婚来证明。
“人生赢家”这个词本来就是错的,人生没有输赢,生活也没有所谓的“标配”一说。
其实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尽相同,只要自己觉得幸福,这就是好的人生。
05
许多时候,我们明明有选择的权利,有思考的权利,有为自己生活负责的权利。
但却一不小心就放弃了。
总以为活成别人的样子会好一点,随大流的生活更容易一点。
苏格拉底说:不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所以没有必要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随大流,不加思考地去生活。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认真做自己才能活得热气腾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