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o is Ken Wiber?谁是肯 · 威尔伯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iterally has three choices: Aristotle, Nietzsche, or Ken Wilber.”
这是《超个人心理学》这本书的作者杰克·克里滕登所说的,21世纪你有三种选择:亚里士多德、尼采、肯威尔伯。
肯威尔伯不誉为是“意识研究的爱因斯坦”,也是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在1998年,他创立了整合学院,教导及应用整合理论。著有25本书,被翻译成30种语言,整合心理学的内容逐渐在现代的生活当中被逐渐接受和需要,运用于生态学、精神疗法、教育、商业、医学、政治、体育和艺术之领域。
肯威尔伯认为,我们拥有很多后现代性(Postmodernism)的宝藏,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后现代性更多与形而上学、灵性内容相关,比如萨满、宗教、瑜伽士等等,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历史已久,而且积淀颇丰,但是现代人却极度匮乏于此,肯威尔伯看来正是因为没有将这些与现代性的内容整合起来,运用全象限、全层次的角度去运用于生活哲学中。

什么是整合?
简言之,整合就是将明晰组织的、协调的、和谐的将各阶段的实践与形而上学融合起来运用到人类生活之中,通过这种整合的方法,将揭示出预先没有想到看见的状态,对于未来的心态感觉更加美好、富同情、更加持久于这种体验。

我有一个主要的原则: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尊重的、珍视的、还包裹着更多亲切的、广阔的、 充满热情的拥抱。
他创造一个系统或者是说法,来概括诠释了各种宗教体系与个人身体修炼的关联。「法界理论」的发明是他的成名招牌,给予了读者们灵性之感。
法界理论作为世界的图像,即四象限理论。

这就是基本的(bedrock)实在,也就是大宇宙的四隅(corners)。
四象限中的三种语言:
有一种简单的方法概括四象限的基本的划分:右边的一切可以用‘它’语言来描述,左上角的一切用‘我’语言来描述,左下角的一切用‘我们’语言来描述。
“它”语言:是客观的、中立的、价值无涉的层面。这是实证科学、分析科学和系统科学所采用的标准语言,物理学、生物学、控制论、实证社会学、行为主义、系统理论等用的都是这种语言。
“我”语言:是你的在场(presence),你的意识,你的主观觉识,左上角的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用“我”语言来表述的,即主体的内部语言。
第三种语言是“我们”语言,它位于左下角,指文化或者主体间的维度。左上角是‘我’怎样认识世界,而左下角是‘我们’怎样认识世界。这是我们在特定时间、地点,从特定文化中继承的群体世界观。
我们至少有三种基本语言,它们之间大不相同。它们用来指代不同的区域。混淆这些语言导致了极大的混乱。
因此,如果我们要详尽地、充分地描述一个对象,我们就必须使用全部三种语言,以描述各自对应的象限,而不是简单地只偏重一个象限或者一种语言,当然,这种偏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四象限中的三大区域:
“我”(象限左上角):意识、主体性、自我、自我表达(包括艺术和美学);忠实、真诚;
“我们”(左下角):道德和伦理、世界观、共同语境、文化;主体间性意义、相互理解、适合性、公正;
“它”(右边):科学和技术、客观自然、经验形态(包括大脑和社会系统);公认的真理(单独的和功能性的适合)。
科学,或者说实证科学,它与客体、‘它的’以及实证模式有关;
道德,或者说伦理,与‘我们’以及主体间的世界有关;
艺术,与观赏者(即‘我’)眼睛中的美有关。
这在本质上其实是柏拉图的善(道德,‘我们’);真(从公认真理或者客观真理意义上说,或者‘它的’);美(每个‘我’感觉到的美学维度)。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是‘三大区域’出现在康德的影响深远的三部曲之中——《纯粹理性批判》(客观科学),《实践理性批判》(道德)以及《判断力批判》(美学批判和艺术)。
灵性的三大区域
肯-威尔伯“把三大区域分别与佛(释迦牟尼)、法(法理)、僧(僧众)的范畴对应起来。
终极的‘我’就是佛陀,终极的‘我们’就是僧众,终极的‘它’就是法理。
当你自己拥有了终极的真时,你就会意识到并确信‘我就是佛陀’,我就是大精神(道)。你的意识的最幽深处(recesses)直接与大精神本身相交,这是终极的同一性。当你声明‘我就是佛陀’,是终极的美之时,你也就是终极的真了。
终极的文化适应或公正在于‘我们都是大精神共同体的成员’。所有有知觉的存在者,所有实际的全子集,包含佛性,包含深度、意识、内在价值、大精神,所以我们都是所有存在物、神秘的教堂、终极的‘我们’的协会成员。终极的伦理,终极的善正在此处。
终极的客观真理在于:所有的存在物正是对大精神或者空的完美的显现,‘我们’都是终极的‘它’或者法理的证明。这就是终极的真理。
终极的‘我’,终极的‘我们’,终极的‘它’,也就是佛、僧、法。
这就是理解四个象限或者三大区域对于理解高级的或灵性的发展的重要性之所在。

图示中,纵轴左边为内在,右边为外在;横轴上边为个人,下边为集体。于是四象限基本上就构成了整个世界的图像,世界彼此被分成四个不同的面相:个体外在、个体内在、集体外在、集体内在。
在生活中,常常会发现各种争论,例如宗教与科学的、个人与社会的适应等,对于威尔伯来说,这样的争论是双方各执一词,实际上他们彼此只是站在图示中不同的象限说话,例如宗教与科学,基本上只是个人内在与个人外在或集体外在的立场不同而已。这些不同都是关注的面向不同而已。局限于单个面向,耽溺于某个象限都是失之于片段、破碎。下图是个象限的代表人物:

若要达到身心灵的平衡或完满,不仅要了解这个世界的不同象限,不能限于一隅,同时还要有能力扩展各個象限的能力与视野。例如以左上的个体內在象限來说,最靠近原点的,是最低级的感知功能,接着会向外逐渐发展出感觉、冲动、情绪,接着是概念、反思、统观逻辑等较高层次的个体的內在运作功能。又如右下角集体外在来说,可以看到人类的历史从远古的自然采集社會、逐渐发展到部落、国家、民族、再到更大层次的全球,视野越大意味着越不执着于某个中心,也就代表越进步。
对于威尔伯的理论,我个人有几点感受:1. 他的图示很强大,这种图示系统实际上是值得我们日常生活用在各方面的,便于总结与整合各类的信息知识,毕竟学习是为了运用,运用时又怕联结不起来,所以这种象限形式的整合方法是值得去延展思考的。
- 对于其理论整体来说,创新的部分不多,的确如其所说就是将前人的精华整合起来,而恰恰,现代人信息量充沛却更不懂得整合之理,才导致这种总结型的“全象限、全层次”是如此的弥足珍贵。
3.看到威尔伯的理论,或者书,就像是一种指引,每一个点都值得去拓展开,因为能够填满这四象限的的确确不是拘泥于一种科学或者知识角度就能够实现和完成的,当下如此浮躁且物质的社会,能够静下心掰开来梳理的学者或者爱好者,可能寥寥无几,期待在此的读者,若有兴趣可以起来探讨,一起来深入这块领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