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沐
不知何时,管理时间成为了现在的一门显学,虽然时间管理的概念很多年前就有了,那时候还不叫时间管理,叫做珍惜时间。而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越来越多的人称之为管理时间。但是这个说法其实我个人是不太赞同的,管理时间的说法与拯救地球一样,本身就值需要商榷,我们管理的、拯救的从来不是时间和地球,而是自己。
今天分享的这本书叫做《把时间当做朋友》,作者是新东方最受欢迎的老师,讲述的更多的关于职场和思想教育上的一些感悟,所以本书的受众人群并没有那么广,更适合于学生孩纸、父母亲和工作一两年的职场新人。书籍在豆瓣上评分8.5。抽取其中几个有趣的观点跟大家分享。
1
野心永远是少数人的天性
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有这么一句话:“听过了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击中了很多人的点,纷纷点头同意。而我认为并不是道理没有用,或者是错误的,而是我们根本没有听进去或者根本没有明白这些道理。
我们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我们对一件事感到痛苦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这能很好的抵御痛苦,但同时也会带来副作用。比如明明知道学好英语要背单词,但是一想到背单词的痛苦,我们大脑马上会采取自我保护,我们背单词的效率就会变得很低,勉强学下去也不会有太大的效果。又比如明明知道坚持才能成功,但是一遇到中途的困难,坚持下去的动力遇到大脑的自我保护,很快就偃旗息鼓了。
想要避免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只需要把正在做的事想象成快乐的就好。这与之前文章中提过的“苦乐原”则一致,这里就不在累述了。
很多人不喜欢听道理,觉得道理没用,然而子沐君确认为道理不是没有用,恰恰相反,能流传下来的道理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而很多人不愿意按照“道理”所说的去做,是因为人还有另一种特质,叫做“立即满足”。
提出“情商”概念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曾做过一个关于“推迟满足”的实验。
找来一批四岁孩子,给他们每人一块糖,并告诉他们若能等主持人回来再吃这块糖,则还能吃到第二块糖。戈尔曼悄悄观察,发现有的孩子只等了一会儿便不耐烦,迫不及待地把糖塞进了嘴里;而有的孩子则很有耐心,而且很有办法,想出做游戏、讲故事之类种种方式拖延时间,分散注意力,最终坚持到主持人回来,得到了第二块糖。戈尔曼又对这批孩子 14岁时和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表现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晚吃糖的孩子数学和文成绩比早吃糖的平均高出 20%,而且意志坚强,经得起困难和挫折,更容易取得成功。
这个实验说明的是,要取得大的成绩就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为当前名利所诱惑,能按社会需要不怕挫折,坚持不懈奋斗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这样的结论被大量的书籍引用,并且被反复重申,这么老生常谈的话题应该很多人都已经明白了吧,但事实却是另外一回事儿。“大多数孩子没有等到主持人回来,已经把糖吃掉了”这样一个事实能够完全证明的或者说明的也许只有两件事儿:a.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是大多数人的天性;b.野心永远是少数人的天性。
2
成功学是毒药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尽管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一样,但都希望能解决温饱,生存问题,不在为钱而终日苦恼。为此,大家不得不很努力的工作,去报培训班,希望能有朝一日过上不用为钱发愁的日子。
成功学就是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中成长起来的,几乎所有的成功人士的品德,都会引用成功人士说过的话,如爱迪生的“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但是,这句盛传的名言后面还有一句:“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马云成功了,很多人都去向他取经,期望能学到一招半式,好似自己学会就能腾飞一般,只要仔细研究过成功企业家的经历你就会发现,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他们的成功基本上都依托于当时的背景环境。即便是个人也一样,每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兴趣都不一样,就好比写同一篇命题作文,不同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也完全不一样,他人的成功也不是你能轻易复制的。
远离成功学的毒药,不防反其道而行之,从失败的人身上学习。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失败的因素总有那么几分相似。湖畔大学也不教人如何成功,教的是让人如何避免失败。
3
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
我们经常听到,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市面上也是各种各样的关于人脉的书,但是究竟什么是人脉呢?
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人,热衷于出席各种各样的聚会场所,经常掏出手机一个一个的加微信,见到比自己厉害的人物非要一个联系方式不可。总是炫耀自己认识谁谁谁,好似显得自己多能一样,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那些所谓的朋友一个也没伸出援手。
也并不是说人脉不重要,在《认知突围》里,作者把人脉分为两种,一种是资源型人脉,一种是劳动性人脉,上述的人显然属于后者。
只有在同等阶层,地位上的人才能称之为人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没有道理的,当你自己还不够优秀的时候,去结交所谓的人脉只是浪费时间。最好的方法是打造自己,使自己变的足够优秀,当你足够有能力的时候,想要的资源都会向你靠拢。要去吸引,而不是祈求。无论是工作还是恋爱,都是如此。
4
被低估的现在
当我们遇到尴尬的时候,脑子里总会不由自主的冒出“要是······就好了”这样的句型。
“我要是有钱就好了”
“我要是没结婚就好了”
“我要是当初多读点书就好了”
·······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念头,是因为大多人都明白,我们现在之所以如此不如意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我们的过去。可是,时间客观的,过去的就过去了,再也回不去了。
过去的烦恼无法更改,但是现在的情况却可以改变。
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中说道:
“其实我们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我们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通过向当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在那里,我们能找到真正的欢乐,拥抱真正的自我。”
“现在就是最好的开始时刻“,这句话很多人可能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但是知道跟做到完全是两件事,他们的鸿沟比不知道跟知道还要大,还要深。少有人能做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是下班后的十分钟,几年之后人的差距也会非常明显的原因。
对过去的抱怨和对未来的过于憧憬都是不切实际的,他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痛苦,专注于当下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你已经认识到要做出改变,不想以后在作出“要是‘‘‘就好了”这样的想法,从当下开始改变就是最好的时间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