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十月,张学良受邀参加蒋介石的五十大寿,却和蒋介石大吵了一架,愤怒转身拂袖而去。过了没几日,两个人不但没和好,反而又吵了一架。这也是张学良和蒋介石一生中最后一次吵架。几个月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爆发了。
其实张学良并不想走到这一步的,他和蒋介石亦师亦友,原本是志同道合的存在。蒋介石对张学良也有知遇之恩。
当初,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因为和日本人长期不和,最终在蘑菇屯被日本人设计炸死。
张学良临危受命,主政奉天,掌控东北三省军政,身负国仇家恨的他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进退无路。
在这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是蒋介石接纳了他,让他从一个地方势力的首脑摇身一变,成为了国民政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恩深似海。
张学良也不愿意让蒋介石失望,担任国民党三军副总司令的他,尽职尽责。
他坚定的认为,他们两人有着志同道合的信仰,都有着为华夏神州抛洒热血,势与倭寇血战到底的决心。
正因如此,哪怕当初东北易帜的时候,蒋介石命令他不战而退,撤回关内,他也从心底里相信,蒋介石是为了大局着想。
所以他忍受着东三省不低抗下国土沦丧,被百姓指着脊梁骨骂他张学良祖宗十八代懦夫的压力,执行了蒋介石的命令。
因为他相信,这一切都是蒋介石为了民族大计所做的隐忍,其实蒋介石的内心是比谁都痛苦的。张学良满心设身处地的这样想着。
同时在心里时刻的准备着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洗涮他丢失东三省的屈辱,能够理直气壮的告诉同胞们,他张学良不是孬种。
当时的张学良意气风发,满腔的雄心壮志。
可惜他注定要失望了,因为他看错了蒋某人。
他正欲大展宏图搏击蓝天之时,一场突发的事变却让他的政治生涯戛然而止,如彗星划过一般,跌入了永无止境的黑暗深渊。也证明了他当初看错蒋介石错的有多离谱。
面对着倭寇的步步紧逼,不想着抵御外辱,抗击侵略者,在全国同胞统一抗日的呼声下,蒋介石想的却是:打内战,剿共!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来西安布置“剿共”,抱怨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作战不力。
早就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反感的张学良,主动提倡联共抗日,以民族为重。
不料,蒋介石一听,大为恼怒,骂张学良是“中了共产党的魔术”。
并宣称:“在杀尽红军、捉尽共产党之前,决不轻言抗日。转身又是把张学良一顿训斥。
但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心中早就有了自己的考量,他们深知这是蒋介石的私心在作祟,而他们两人早已秘密同共产党方面进行过多次联系,并达成协议,停止敌对行动,联合抗日,在西北形成了共产党、东北军、西北军“三位一体”的抗日局面。抗日局面出奇的好。
10月5日,毛泽东和周恩来联名写信给张学良,要求他向蒋介石转达联合抗日、互派代表谈判的建议。
这在张学良看来,是利国利民的最佳决策,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在这关键时刻,国共双方就应该一致对外。
但是蒋介石的态度却和自己所思所想截然相反,甚至和自己大吵了一架。眼看国土不断的沦丧,共产党愿意放下彼此成见积极抗日,这是大智大德,高风亮节,可是蒋介石竟然拒绝了,张学良自然心急如焚。
11月下旬,张学良终究心里不甘,他在一方面联络红军、十七路军,筹组西北抗日联军的同时,一面又提笔给蒋介石写了一封《请缨抗敌书》,表达了自己联共抗日的决心。
这份载着张学良拳拳之心的信,由专人送到洛阳蒋介石的行辕后,张学良便朝思暮盼,等待着蒋介石的批复。
12月2日,洛阳终于回信,《请缨抗敌书》的信头只有蒋介石用毛笔写的六个小字:时机尚未成熟。
可实际上这封书信,却为张学良后来的悲惨遭遇埋下了伏笔。
张学良顿时气血上涌,怒不可遏,便亲自驾机,飞往洛阳,再次向蒋介石面陈抗日愿望。
由于两人各执己见,且都态度强硬,没说上一阵,又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12月11日下午5时,张学良接到电话,出席蒋介石离开西安前在临潼华清池举行的告别宴会。而这也是张学良和蒋介石最后一次正规的交谈,结果两人再次因为因为抗日之事一顿争吵。
张学良彻底对蒋介石不抱希望了,原本因为志同道合可以共襄大业的顶头上司,却是和自己道不同不相为谋。
想到此处,张学良内心就充满了悲痛,不到万不得已,他实在不想和这位昔日的恩人成为仇敌。
但是民族大义在前,容不得他参杂个人情感,统一抗日的大势不可违逆,这是每个国人应有的责任。
劝谏不成的张学良为了国家民族大义,只能走上兵谏的道路。
张学良心里明白,这将是他同“最高统帅”之间蒋委员长之间的最后一次争执了。
当一切语言都无济于事之时,要实现自己的主张唯有求助于另一种方式。
“西安事变”就在这样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发生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囚禁了他,最终虽然得偿所愿,但是杨虎城和张学良却是一死一伤为代价。
张学良终生被囚禁,本是一位威名赫赫的大将军,手握重权,本应该大展宏图与倭寇决战于战场的英雄,却因为这一次的付出永远沦为黑暗。
抗战的胜利来之不易,有无数的革命先辈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也有很多人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倾其所有。
正如张学良,他的人生看似失败了,终身都是一个囚徒的身份,但事实上他成功了,新中国的建立少不了他的付出,他为国家为百姓所做的贡献,值得我们后世子孙永远铭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