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
运营与招商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产业园区向着多业态,多层级的复合型方向转变,而对于这一类园区的运营模式始终莫衷一是,今天老曹在“中联智创交流群”发起这个话题,共话复合型产业园当下面临的困境,并交流各家园区成功的经验。
崔国贞
我觉得复合型的产业园最大的困惑就是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不了,其实不是复合的问题,复合本身没有错,错在自己的诉求不清晰。
苏华
但是资源型主题园区也同样面临着产业升级,功能优化,环境提升,波动较大等一系列问题!
梁霄
主题型园区招商过去面对的是某一个行业的企业,但是现在市场环境下,这些企业也面临着升级,大趋势上企业是两极分化的,一种是逐渐萎缩,一种就是要依托资本、技术、产研复合或者产研分离实现升级,也就意味着需要增加某种业态支持或者剥离某种业态。主题园区有主题园区的特定操作方式,更趋向于资源、聚集和依赖于某些扶持。
苏华
对,正因为如此,大家才向复合型发展、转型,但是复合型又缺乏独有特色。
崔国贞
复合型方向没有错,但如何做到复合和专业找到平衡点是关键,具体讲起来是个系统问题,归根结底我个人认为,复合型园区需要突出重点,辅助型的可以多元化,多变化,主题的必须一条道走到黑,坚持园区特点。
张磊
很多主题型产业园,面对主导产业不足,难以支撑园区去化,而被动的接纳相关产业或其他产业这也是无奈。
老曹
换个思路,主题园区建议是主导产业绝对是我们产业基础具备的产业业态!否则只能单相思,时间会影响我们的坚持的,复合型或者多业态维度不同,和企业园区开发规模有着直接的关系,多业态的风险从趋势来讲会降低很多(我讲的是产品业态),可以根据市场诉求的变化调整产品。
崔国贞
我觉得复合型园区重点不在于客户多元化,而在于需求多元化。
老曹
对,从需求出发是核心,我给大家举个案例,在六年前我做了一个园区,规模在2000亩,最开始产品业态是物流,但是项目报批完毕后发现物流产业虽然能去化,但是不能够让政府满意,因为物流没有税收,后来通过调研,发现二级市场生产基地是方向,做了近两年,去化率每年在8万方,但是容积率太低,开发商觉得利益太少,想要升级,当时就把定位产业的层级生产+组装+研研容积率马上提升,但是核心问题是企业研发端还不够成熟,当时我个人的意见和公司完全背离,博弈了很长时间,最后因为坚持,公司同意我的意见,产业层级是生产+组装,项目一启动,去化的面积当时是周边所有园区销售面积的总和,到了2013年项目又进行了一次升级,生产+组装+研发的产品面世,这个期间入驻企业已经有50家以上,当地的产业和人才结构已经能和研发匹配。就推出来这个产品,同时容积率和价格都已提升,客户层级根据业态和价格提升自然升级,到了14年和15产业从生产+组装+研发+办公正式启动,市场接受度也随之认可!在这个阶段做了个文化产业的产品业态,前提是根据市场需求,很快就招商完毕。
崔国贞
曹总的判断来源于准确的市场走向判断,除了敏锐的洞察力思考很重要,市场在变,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要默守常规。
梁霄
是否是说现在产业园不要上来就追求高大上,要随着市场和企业需求去逐步完成园区的业态升级。
老曹
想和大家说一点是产业业态的变化是需要时间的变化,当地产业的升级,政府的思维变化!土地资源的紧张,产业的外溢!园区从业经理人对市场的敏感要协同,企业家的信心等等。
Hz阳
一步步来,看似慢,实际上是最稳妥的多赢,时效性往往在追求大而全的概念时被放大,当地产业的升级跟地方的核心竞争力有关系,政府的思维变化跟领导者的思路有直接关联,土地资源的紧张与国策挂钩,产业的外溢跟趋同区域的运营方针又密不可分,顺势而为是关键。
王成君
复合型产业园不是泛泛综合,当然也要有主次。产业园运营首先需要多方调研和规划,那么针对一个省域范围内的产业园区,我们如何切实把握好当时和未来多年的业态和市场发展格局?从而进行后续的建设和运营。这方面想大家贡献实际、接地气的经验主要是渠道、方法的总结。
崔国贞
课题太大,群里讨论有难度,针对省域的,这个定位就决定了,没有方向可言。产业已经非常细分了。省域可以细化为区域,意识形态上对范围的认知大小,对决策有很多影响。
东楠
我觉得还是结合省域范围内发现产业结构问题,然后引导政府需求,并提供需求所需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园区创新产业定位和功能规划布局是关键!智慧、低碳、生态园区都是政府比较喜好的产品!每个类型的园区都要精雕细琢,按需定制产业运营模式方可。
Hz阳
我一个石油行业的朋友在2010年前在西南设计的输油管线超过当时需求量的15倍。结果2010年受到国资委点名表扬和批评,表扬是当年的设计很大胆,有前瞻性。批评是不够大胆,2010年的需求已经是5年前的50倍了。所以对未来的预期个人觉得需要请懂统计和精算的朋友多分析下,才好决策如何引导需求和继续定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