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科举的道路上奋力挣扎时,左宗棠的不幸遭遇却接二连三降临了。先是准备向院试冲刺,一鼓作气考取秀才时,母亲去世了。按照朝廷惯例,左宗棠不得不丁忧三年。三年期满,父亲又去世。这样,被耽误了的左宗棠,为了追赶失去的时光,拼尽全力花钱捐了个生员(秀才),以博取举人身份。
自以为才华超过诸葛亮,以“今亮”自居的左宗棠,科举的道路却充满了坎坷。数千人的乡试,只有百分之一的录取率,虽然左宗棠最后被录取,但过程却惊险无比。先是阅卷官批左宗棠试卷为“欠通顺”,后来因为道光皇帝庆寿,临时增加录取名额,主考官将左宗棠的试卷从数千份落选试卷中打捞出来,却险些被人认为是“人情卷”。幸好,当时湖南巡抚看过左宗棠试卷之后,力挺左卷,这样左宗棠才最终榜上有名。
但是,命运之手总会在看不见的地方给人设置这样那样的障碍。左宗棠在随后的6年时间里参加了3次会试,每次都以落榜告终。赴京赶考是需要银子的,本来家境很不好的左宗棠,还是在妻子周夫人的资助下,才有能力赶往京城。结果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落榜。左宗棠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压力下,决绝地与科举进仕之路告别。
智商再高,也不抵家庭在人生最初阶段能够提供的有力支持。英国人说的“三代人造就一个绅士”,即是文化资本在家庭再生产,然后传递继承下去的累积。在某些时候,文化资本的积淀和传承,是要以经济基础作为依托的。左宗棠的父祖辈都是以文传家、教书为业,再加左父生前“好大义”,带头募捐修建左氏祠堂,耗空了家产,所以左宗棠的青年时期,不能像曾国藩那样毫无后顾之忧地埋头苦读。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不能像曾国藩那样在科举的道路上愈挫愈奋,转而钻研经世致用之学,从此在心中埋下对以科举求得功名的曾国藩的怨懑,也就不难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