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特别辛苦,相信搬家的滋味搬过的人都清楚,真的太累了。此累不仅是指体力上的,更多是脑力上的,得在这个过程中不停做选择:
1、这个东西新房子买了,干脆不要算了;不,东西没坏,或许以后没准用的上,把它带上吧!
2、把之前搬家时打入冷宫的茶具套餐找出来了,赶紧换上;正在使用的淘汰吧?不,杯子都好着呢,把它带上吧,万一以后家里来了很多客人,还能派上用场。
3、孩子大了,这套玩具应该不会玩了,丢了吧?不,这里有些电子原件还行,说不定什么时候组装别的玩具就用上了。
4、呀,我还有件这样的衣服,都不记得了,算了,一直没穿也没什么,把它扔了吧;不,这种款式还是不错的,说不定配我那条裤子挺好。
于是,150平的房子和80平的房子一样,本以为强大的收纳系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拥挤问题,事实观念上不改变,家的面积越来越大,但空间却会越来越小,就算住上别墅空间也同样不够。
老人什么都不想丢我又想到断舍离这个概念,是日本杂物专家山下英子提出的,说的是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断是断绝,断绝那些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少买。舍是舍弃,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多扔。离是脱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给自己创造一个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指出物品要用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自己需要的,能让自己舒服的物品才有价值。
断舍离告诉我们:不要做一个逃避现实、执着过去、担忧未来的人。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从你和物品的关系看你的心智模式》,谈到生活中断舍离。我一段时间用断舍离的方法整理房间,将很多闲置的东西放在“闲鱼”上出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心理轻松了很多。
然而,我们常常不自觉陷入即念过去又畏将来的惯性思维。
念旧是人的本性,特别是老人家。在整理东西的时候,有一些过时的书籍,网络时代早已将这些知识甩出几条街,可它陪伴老人几十年,给老人带来一些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变化,它不仅是一本书,而是回忆。
我仍旧收拾出一套婚纱和礼服,这是我和老公一起买的。在我结婚时还比较流行租婚纱,我们却极力赞成买,虽然只穿一次。与别人共用婚纱,总感觉对婚姻的态度显得随便。那个时候我就想着在家里做一个厨窗能把婚纱挂起来,随时感受生活的甜蜜,一直未能如愿;但无论搬多少次家,我总会给它们留一块专属空间,那是一个女生的寄托与美好的愿望。
当然,这就是我的执念,即“所有权依恋症”,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珍视程度大大提升,在“拥有”之后很难以割舍,对它有特别的“依恋”。哪怕有一天它其实没什么用了,也会习惯的放在家里。
不畏将来,也不容易做到。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在我们做决定的时候总是担心出现差错,所以很希望有一个方法可以弥补。比如,在搬家时想丢掉一些东西,又担心以后要用;放在家里又影响整体美观与环境,于是储藏间便是最好的弥补方法。暂时从心里将它移开,又可以在想起的时候直接使用,这样便让人心安不少。
于是,我家22平的储藏间东西又堆到门口,很难想象有一天想要使用其中的一件东西该怎么拿出来?时间一长,我们还能想起里面有些什么吗?从根本上看,这些东西已经被打入冷宫,就像皇帝的爱妃被打入冷宫一样,很难再得到宠幸。
得不到宠幸的物品自然无法在当下产生价值,更无法让能让自己舒服,便是断舍离中应该被舍弃的东西。有时我会想,如果物品有生命,它会怎么想?它会否提出抗议:如果我无法在主人这里产生价值,那就将我给更需要的人吧;如果我现在没有用,就将我丢弃,让我被焚烧,埋进泥土,化作肥料滋养大地。
过去的物质匮乏,有点好东西不容易,总希望藏起来以后用,就像总是先吃烂苹果,然后总吃烂苹果一样。所以我们很难阻断自己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舍去目前用不上的东西,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当我翻出一些很精致的餐具,内心便觉得自己实在不明智,一直用着又老又有瑕疵的餐具,竟然将这么精美的餐具藏到自己忘记。
被忘记的餐具还有很多很多这种情况,忘记的水杯,冰箱里的食物,抽屉里的药品还有储物柜里的牙膏,都在这次搬家时重见天日。原来家里还有这么多曾经有价值的东西。水杯又放旧了,食物又过期了,药品又失效了。
我想,断舍离确实不易,一不小心就会犯“所有仅依恋症”,但也必须试着改变,慢慢改变,再次使用断舍离,为自己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
1、扔掉一些家里有几份的东西,只留下一份自己使用最舒服的。当特想买一样东西,便想想这个东西当下有没有价值,如果没有,那就不买,哪怕再便宜也不买。
2、丢掉一些看似有用,实则不会用的东西;如果有的东西藏10年只为可能用一次,就把它丢了吧,藏起来和丢了并无二致。
3、整理衣柜,将一些与自己年龄、身份、气场不符的衣服丢掉,或者送给更适合的人,发挥更大的作用,哪怕质量再好,再贵,再喜欢,只要不适合就舍去。
4、清理书架,当初一时兴起买来但从没读过的书当废纸卖了,放在书架仍然不会读,现在电子书阅读非常方便。
当然,“断舍离”和普通的打扫收拾房子还是不同的,它的出发点是自己是否需要、是否适合、是否舒服,而不是物品是否过去有用、现在或者将来还可能有用?重点是人,而不是物品。
亲爱的,如果你觉得我写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默默在文末点个赞,让我知道你来过,如此,便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