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里面的韦小宝,估计是许多男性羡慕的榜样。别的不说,七个老婆一个比一个漂亮,还非常团结,除了偶尔对建宁公主有些排斥,基本上也算保持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但是不团结才是人生的常态。比如那几个举了反清复明义旗的朱元璋后代,反清事业进展有限,互相死掐却无所不用其极。包括书里面绝对正派人物的陈近南,虽然知道内斗消耗了大量精力,却身处其中,不得不参与进去。
其实不仅仅是隆武与永历、与鲁王之间的争斗,就是在“国姓爷”自己的大本营中,也因为继承人的问题,到了势同水火的地步。冯锡范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不惜采用了偷袭策略来暗算陈近南。
虽然《鹿鼎记》是小说家言,不能完全当真的,可是金庸先生的描写,与历史的基本真相相去不远。具体的人物当然是创造的,比如韦小宝这样的“宝贝疙瘩”,但是因为“正统”之争在宗室之间大动干戈,是确实存在的。
刚看完的《南明史》,对这些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比如浙江鲁王与福建隆武,包括广西的永历,没有哪一个愿意为了恢复大明江山能够放弃自己的尊号,都采取了下发“敕令”的方式,要求别人放下身段,俯首称臣。
确实是一个非常费解的事。都已经偏安到无处藏身,东躲西藏的地步了,去反击清兵时基本上一触即溃,可是遇到本家宗亲,仍然不会手软,总是大开杀戒。《鹿鼎记》里面倒是给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思路:打赌约定,谁能杀了吴三桂谁就可以领袖群伦。实际上这个思路算不上好。
只要不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内斗的坏处,不能放下个人利益去为大局努力,打赌只会形同儿戏,最多表面上不再明着互相打打杀杀,背地里仍然是各自为政,彼此拆台。
本质上说,还是封建意识当中“四海之滨,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家天下的概念,在起着坏作用。没有哪个人是为了普天下劳苦大众去考虑的,都是为了个人吃好喝好玩好,那么就不会出现统一的政治口号,也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政治力量。而缺乏统一思想的团队,只能是乌合之众,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功。
《南明史》里对朱姓子孙的“归途”记述,还是让我非常感慨的。他们无一例外,在面对清廷时表现了比较英勇的一面,不肯为了苟且活下去做出来有辱列祖列宗的事情。崇祯是最惨烈的,南明的几个竖了旗号的,也都被清朝杀害。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都是悲剧人物。在那个时代,估计他们想的最多的是,为啥生在了帝王之家。如果不是朱元璋的后代,就不会有人找到他们来组织队伍,也就不会有失败以后的杀身之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