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王家莊史话》有感(十)

读《王家莊史话》有感(十)

作者: 含羞姑 | 来源:发表于2023-05-31 14:13 被阅读0次

文/含羞草

这一章节《零落成泥曲成咽》等于是为人们普及艺术常识,什么生、旦、净、末、丑;什么三教九流;什么秧歌种类;什么这村剧团、那村剧团等等,本章节都有详细介绍,可见这些艺术类型一直活跃在民间。

之前我对这些艺术行当,有的知其一不知其二,有的只是耳闻过,具体是什么内容不太清楚。当然本章节在介绍艺术类型的同时,也道出了王家庄人追求艺术的热情、执着、传承的风格。

正如本章节开头说的那样,从民歌、民谣到民间故事俯首可拾,可谓秧歌、戏曲人才济济,艺术人才不胜枚举,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活跃在王家庄这块土地上。

自我感觉有时还有信天游的味道,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在这里我欣赏到好多男女生对唱歌,一首秧歌里可以将小说中的故事巧妙地串联起来,诸如“老虎下山怕武松,巧取赤壁靠孔明。秦琼联合尉迟恭,团结保护李世民”。这是把《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历史故事串联起来了。再如“正月里来正月正,出门碰上吕洞宾。洞宾相随韩湘子,八仙过海显神通”。“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既有现代的味道,又有古代的风韵,一问一答式的对唱,尤如壮族戏剧《刘三姐》中唱的那样。有时是解决问题,有时是竞赛竞争,快乐就藏在其中。

这些艺术在那些个缺吃少穿的年月绝对是一种精神食粮、精神寄托,慰藉着老百姓贫苦的生活。

以前常听人们说的《下柳林》,原来也是秧歌调,原以为带上柳林二字,就是柳林家创作的,不想也是王家庄人集体创作的。原唱词、人物、事件有板有眼的摆在那里,占用了四个板面,这才是正宗的《下柳林》。

正如王补元编唱的:

唱秧歌,没条件,

不用导演不排练。

想唱就唱自己编,

口头文学是特点。

秧歌不同写文章,

语言通俗是特长。

幽默风趣要流畅,

唱开好似拉家长。

王家庄深厚的艺术底蕴、浓重的艺术氛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王补元就是其中个例,不光会编会写会排会练,还会唱会跳会吹会拉,好多作品如《双喜临门》《四老婆拉家长》《买山造林》《摘帽》等素材都源自王家庄。那朴实、幽默、风趣、富含哲理性的语言,令人交口称赞。

俗话说:“唱歌凭嗓子,耕地凭耩子,打架凭幌子,钉鞋凭掌子”。尤其是在兴修水库时期,王家庄人楞是凭着一张张好嘴在千军万马中争得一席之地。什么小放牛、下柳林、掐草帽、掐蒜苔、游太原等诸多小曲,给繁重又单调的劳动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生机。

最后王补元的作品《回家》,也道出了今日王家庄的现状,“旧村多是草掩门,新村偶见古稀人,闻不见鸡鸣狗叫声,更不见炊烟绕屋顶,也不见那红红绿绿的洗衣人……

相关文章

  • 不如我们从头来过 读《王家卫的

    不如我们从头来过 读《王家卫的映画世界》有感 初见 忘了看王家卫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来,但是每看完...

  • 读《中国思想史话》有感

    作为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对西方哲学思想史很是熟悉,却对中国思想史有些陌生(除先秦诸子以外),一直是个憾事,...

  • 2019.07.21

    读《相对论史话》理解引力,空间,时间的关系。

  • 强扭的瓜不甜

    强扭的瓜不甜 ——读肖同来先生《王家三代人婚姻史》第17章有感 文/四合道人 ...

  • 杭州:细雨西湖媚,微风杨柳斜

    细雨西湖媚,微风杨柳斜。 断桥觅仙踪,苏堤读史话。

  • 重构仁义观

    ——读《春秋战国思想史话》有感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是最不受待见的。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可没有一个国家采用他的治...

  • 《成都史话》目录

    成都史话(一):神秘古蜀 成都史话(二):城名之谜 成都史话(三):蜀王时代 成都史话(四):秦国并蜀 成都史话(...

  • 读《书院史话及饮茶史话》

    这种杂史我是喜欢读的,为防戏说、传说之类的不严谨,特意挑了相对严谨的出版社,但是这两本书我只是翻了翻,不想多花时间...

  • 读王家新诗三首有感

    《楼 梯》 每当我踏上这危险的楼梯,以缓慢的步子盘旋,到达并点亮灯如同模仿一种仪式,再次回来依然被这...

  • 读《礼俗史话》

    这本书主要介绍中国历代的婚丧礼俗。知识点特多,挑几个大体做个记录。 上古时结婚是不庆贺的,也不过生日,认为生日是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王家莊史话》有感(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sy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