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最火的一句话——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为什么要出走半生呢?今天看余秋雨先生的《历史的脸谱》里面有一篇文章《离开》,他写到——我这一生有过很多次出走,都是为了摆脱虚假,而且都是力求让行动与灵魂同时离开。他开启苦旅,他走向废墟。他写到沙漠探险家刘雨田先生说“街市让我寂寞,沙漠让我充实”。突然那一刻,我顿悟了,我也有过自己无数次出走,最近的两次莫过于背包客去新疆和西藏。去西藏的时候,爸爸刚去世,我的心情始终无法回归。在那里我理解了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我看淡了生死,学会了活在此刻。第二年背包去新疆,我看见了自然的多彩,生活的绚丽。我明白了,“只有在那样的天下面,地才能称之为地,只有在那样的地上面,天才可以称之为天。”我懂得自在如是,人生不必纠结,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我们就是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我们就算已经重逢。我明眸善睐的眼睛里,记录着那些你看过过没有看过的故事和美景,虽然今生你不在我身边,但是如有来世重复我讲给你听。野旷天低树,近海听涛声,静坐月影动,闲听虫儿鸣。那塞外的风,盆地的雨,哪个不比家长里短,勾心斗角有趣。你的心能容的下天下的时候,你的视线就不会落到针头线脑,蝇头小利上。所以,出走我心向往之。惟愿历尽千帆,不染岁月尘埃。
出走,在苏轼的一生中可谓有无数次。说到他,大家立刻想到他的豪放,但是若无他一贬再贬,若无他的颠沛流离,他如何完成内心的回归。又怎么会在一生沉浮坎坷后,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管它顺境逆境,他脱口而出的就是“四海一生踏歌行”。
我们都不是沉默寡言内像的人,只是有些人我们不想和他交流。我们不必和每一个认识的人都保持熟络,因为我们要集中精力做自己生命里最重要的事。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要想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就首先给自己的生命按一个静音键,不为外界所扰,不为他人所忧,减少了不必要的内耗,我们就成功一半啦!倘若,你不好意思闭关静音静心,那么你剩下的就只有出走了。如同郑智化的歌唱的一样,“远离人群才能找回我自己。”
没事常四处走走,此心安处是吾乡。“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出处,”亦来自于此--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愿我们有机会苏轼的文字里潇洒行走,看到生活的三个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