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心理学课上学过一个祖母原理,学名叫普雷马克原理,简单的说,就是用孩子喜欢干的事情作为一种强化手段,刺激孩子做出他们本身不喜欢但却是父母希望他们做出的行为。例如,普雷马克原理认为:“你做完家务后,才可以出去玩”。如果有一件愉快的事等着孩子去做,他们会很会完成另一件不喜欢做的工作。
我发现这个原理在生活中真是太常用了,比如儿子不好好吃饭,想看电视,我就会不自觉的运用这个原理,答应让他看十分钟电视,但是前提是要先吃完饭。这个方法开始还是挺好用的,他一般都会爽快的答应,而且也可以顺便锻炼一下他的延迟满足能力。不过最近,他突然开始跟我讲条件了,到了睡觉时间,他就是不肯上床睡觉,还跟我说:“妈妈,要不你让我玩10分钟手机,我就睡觉。”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本来正常应该做的事情,非要给你加一个条件,“难道是这个原理我使用过度了”,我开始反思自己,如果每一件事情都要附加一个条件,那也挺可怕的,他就不会主动的去做本来应该做的事情。也许行为主义的强化原理并不适合育儿,毕竟人是如此复杂的动物,2岁多的小朋友,都会运用这些强化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惊叹于他们强大的模仿和学习能力。这种强化原理,也许短期内有效,但是长期看来,也许会影响孩子内部动机的培养,会干扰他们发自内心的兴趣培养。
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其实真正内化的又有多少,真的遇到育儿难题,也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最好的。正面管教、尊重、鼓励这些名词和原理听起来头头是道的,可是在真正的育儿过程中,有太多具体的问题需要处理,如何能将这些正确的适合的原理变成自动化的反应,这才是真正需要修炼的地方!
以后还是谨慎使用这个原理,继续探索育儿过程,与熊孩子斗智斗勇,其乐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