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刚刚开学的自己还没有把须读书目、杂书、作业和其他事情理顺,脑子里乱乱的没法安排有些干货的小文章,又不想断了周更的老规矩,索性就不负责任的絮叨一些曾经的感受。
昨天晚上在手机上看电视,刚好翻到湖南卫视在播的节目,杨迪那一组去了大明宫遗址公园,也就看了几分钟,发现原来航拍的大明宫真的好看。不禁想起第一次去的时候。
杂感 |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第一次去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前一天其实先去了没有建好的未央宫遗址公园,从我多年未改的网名就可以看出心中的偏爱。
2016年的暑假,距离未央宫遗址公园的预期完工时间还有四年左右。(从网友的反馈来看2018年仍然是施工的状态)所以可想而知我当时去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了。
从北面的天禄阁和石渠阁遗址路过,发现了一条往南的道路,毫无树荫遮蔽,路上也鲜有人。中午38度的高温,脚踩在地上烫脚,但我还是想往南面走走看看,想看看建设成什么样了。
原本是一个人走,后来妈妈不放心我就赶过来陪我。走到中部的区域发现就没有办法再走了(毕竟没修好)。不过倒是对路过的几个遗址(少府遗址和中央官署遗址)有所印象,算是在西北角和中部走了走。
路过的遗址基本上还是原状保留着,看到一些柱础,还有区域里标明的F1、F2。第一反应是正式修好的遗址公园可不能这么标注啊,毕竟这不是只让考古人员参观嘛?
还记得的就是一个人走那条路的时候(西环涂路),脑海里不自觉得就会蹦出那句歌词,自然而然地唱了起来“往事今生尘飞扬,宫阙残垣在身旁”。所谓情怀,就是看着它们浮想联翩吧!
修好并且开放多年的大明宫遗址公园在第二天整整走了一天,不变的就是大红太阳的炙烤吧。外围是市民们锻炼遛弯的场所。内部的收费保护区是游客参观的区域。保护的地基和残垣无法吸引人,含元殿与宣政殿之间修建的地下博物馆成了主要的参观区域。
杂感 |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那次之后,今年暑假又去了三次。这三次之后,对地下博物馆的印象反而有所提升。可以说,如果感受唐代上层的社会风尚与政治文化,大明宫遗址还是可以考虑一下的。
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可能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只能靠一旁的展牌稍加了解。东侧的迷你景观群能够给人直观的感受(虽然很早就被一些网友指出细节问题),所谓千宫之宫,就是这样的气势。
如果是少年儿童,还可以去考古探索中心好好玩耍一番,接不接待散客我就不清楚了,但是模拟考古发掘、制作拓片、做陶艺等内容还是十分丰富的。
似乎是初中的时候,就在某个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说遗址的“遗址公园化”。而如今遗址公园其实变得越来越多,有的期望变成了真,有的担心也变成了真,倒也不知该说些什么。
等有空的时候写写遗址公园的事情吧。(祝falg不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