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六十一难》谈到“望而知之谓之神”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必然会通过外在的表现反应出来;
一、全身望诊
1、望神
亢盛者:神志活动增强,会出现烦躁不安、胡思乱想、失眠多梦等现象;运动功能异常增强,也会出现多动、震颤、头摇、狂走、睡梦中磨牙、颈脉怒张等现象;
低弱者:神志活动减弱,会初心神志昏迷、语无伦次、嗜睡、健忘等现象;运动功能减弱,出现反应迟钝、瞳神呆滞、表情淡漠、猝然跌倒、不能久立、声音低弱、困乏无力等现象;
“假神”:古人将其比作“残灯复明”“回光返照”,久病、重病之人,突然出现反常,精神转佳,目光转亮,面颊发红,喋喋不休,食物增加等。
2、望色
(1)主色:每个地域的人,肤色不同,但是每个人都有终身不改变的基本肤色,成为主色;
(2)客色:相对于主色而言,受到环境、气候、生活条件的影响,随时产生变化的颜色;
共同特征:明亮润泽、隐然含蓄。
(3)清代的汪宏在《望诊遵经》中谈到:大凡望诊,先分部位,后观气色,欲识五色之精微,当知十法之纲领。十法者,浮沉浊清微甚散搏泽夭是也。
浮——色显露与皮肤之间,在表;初浮后沉,病由表入里,病情加重;
沉——色隐约显于皮肤之内,在里;初沉后浮,病由里出表,病情好转;
清——色清明,病情属阳易治疗;清转浊,阳病转阴,说明病情加重;
浊——色暗浊,病情属阴难治疗;浊转清,阴病转阳,病情好转;
微——颜色浅淡,正气比较虚;
甚——颜色深浓,邪气盛;
散——色散开,病快好了;
搏——壅滞,色团聚,患病很久或者病情比较严重;
泽——气色润泽,气血没有受到损伤;
夭——气色枯槁,气血受损;
(4)面部的脏腑分部,有两种
1、《皇帝内经》的《灵枢·五色》篇
额——庭(面首),眉间——阙,鼻——明堂,颊侧——藩,耳门——蔽
阙上对应咽喉,阙中对应肺,阙下也叫下级或者山根,对应心;山根下面对应的是肝,山根左右对应的是胆,下面鼻尖的部位,对应的是脾,鼻尖两边的鼻部,对应的是胃;鼻子两边,就是脸部的中央,颧下部位,对应大肠,颧下部位的两边,对应肾;鼻梁两侧胆区外下方,对应的是小肠;鼻唇沟两侧,鼻孔的下方,对应的是膀胱;
![](https://img.haomeiwen.com/i6953346/7aa7d03778060a86.jpg)
2、《素问·刺热篇》
左颊——肝,右颊——肺,额头——心,颏(下巴)——肾,鼻子——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