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沟和信息沟有什么不同,有学者说信息沟的存在对于下层群体来说是“雪上加霜”你如何理解?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理论的诞生。所谓“信息沟”,就是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 信息的言语活动。这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我们通常称之为“交际”。
“信息沟”是对“知沟”的延伸与补充。有学者说信息沟的存在对于下层群体来说是“雪上加霜”,笔者认为需辩证看待该观点。无论在信息接收还是传播方面,信息沟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下层群体的困境。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传播技术的运用。对技术操作熟练的群体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接触的信息内容多元化。而下层群体一是学习接触到的技术渠道受限制,二是对信息的解码能力受限。
人际交往方面,范围广泛、互动频率高的人,其掌握的信息相较于下层群体更为丰富多样。不同的交往环境与差异化的信息接触,都是将上层群体和下层群体分隔开来的篱障。
自身水平方面,作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的人们,对于信息的解码会受到自身理解能力、知识文化水平等的限制。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解读。同时,媒介素养也会影响对于信息的分辨与衡量。
信息的反馈与互动。下层群体在传播中,更容易成为被动的、消极的受众,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轰炸无力反抗。上层群体由于自身的信息优势,有能力进行反馈与互动,进行信息的选择与取舍。
然而随着移动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下层群体运用手机发声,传达信息并且接收信息都轻而易举,这也有利于缩小掌握信息的差距。伴随着信息量的提升,其他要素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下层群体也逐渐会对信息进行能动的甄别,而不是一味的接受。
综上所述,信息沟的存在对于下层群体来说是“雪上加霜”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绝对的。
2、2006年《时代周刊》评选出的年度人物是“你”,说一说你对此的理解。
2006《时代周刊》评选出的年度人物是“你”,笔者认为这个“你”字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量上说是社会中的大多数,是无数个作为群众的“你”。诸如奋战在不同岗位的员工们。从质上说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领导作用的关键性人物,是一个个作为英雄的“你”。就像过去开创了中国新局面的毛泽东、如今风生水起的马云等等。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你”可能是个普通的传播者也可能是个一呼百应的意见领袖;你也可控能是一个被动的受众淹没在信息鸿沟里,也可能是积极主动的在信息中寻找满足自身需求的受众;你可能对信息的解读有一百种之多,也可能完全无法理解符号中要表达的意义。但正是这样的“你”构成了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从广告学角度来看,“你”是广告主、广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等,环环相扣才构成了广告行业,才有了广告运动。“你”绞尽脑汁的思考创意进行策划,为另一个“你”服务,促进产品的销售树立品牌。一个个“你”适应时代的变化、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前进。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你”。因为“你”才有了我们,此有了我们的世界。
总结:复习这么久 还是想说就瞎掰的本事见长-_-#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