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往事之:圆西路
很早很早以前,我的父母奔着《阿诗玛》、《五朵金花》的旖旎,毅然辞别生活条件优越的首都京城,乘坐了一周的火车来到了昆明的北门之外、圆通山麓之下,一个在当时是郊区、并属于保密级的科研所,而我也随着他们的到来,落地于这个没有路名的大院之内。
从我记事起,所知道的大院就是包围在一片田野之中。左邻云南大学的农场,右邻莲花池生产队的农田,从大院的大门出来是紧邻圆通山的一条山路,爬上泥土飞扬的山顶就到了北门街口,上到北门街也算是进城了。
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山路两旁的桉树被砍伐了,变成了莲花池大队堆捂粪草的地方。而这条我们出行的必经之路变成了马粪与粪草堆积的地方,属于“老九”(1)排行的人们只能捂着鼻子让那些“老二哥”(2)们自由的占据着这山坡的两边。而我们还自编了一个儿歌“两个小朋友呀,正在通电话呀,喂喂喂,你家住在哪里呀?”“哎哎哎,我家住在马屎大街粪草大道呀。”
那时候我真的难于想象,当时没有街名的,被我们称为粪草大道的这个山路会被命名为圆西路。而后来圆西路成了引领云南IT行业的发展之路。
在那时,圆西路附近虽然有着四院二所(四院为: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学院、昆明师范学院、昆明工学院;二所为:昆明冶金研究所、昆明物理研究所),但并没有什么科研科题与科研成果,而大学所招收的多为工农兵学员,不是没有文化的,就是凭着关系去渡金的“高干”子弟。父辈们的眼中常常充满着忧虑,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学了那么多年的文化知识该怎么才能全部献给祖国。
突然有一天父亲让我去买酒,平常很少喝酒的父亲却要喝酒。看着父亲少有的兴奋,我一口气冲上山坡,跑到了北门街给父亲买回了两瓶玫瑰升酒。在父辈的酒中,我知道在这年金秋的十月中国的命运将要发生彻底的转变。又过了一年,恢复了高考的招生制度,从此,“白卷万岁”和凭着满手的老茧上就能上大学的荒诞永远成为了历史的耻话。而许多有学识的青年的命运在这个历史的拐点改变了。
在1978年春季的一天,听说云南大学图书馆销售库存书籍,父亲拉着我的手穿过粪草堆积的山坡土道 ,钻进了渴求知识的人堆中。那一天我们抢购了一堆文学、教科文等书籍。从那次抢购书后掀起了学习知识的第一次高潮,云南大学的门对有知识能力的青年敝开了,云南大学图书馆的门打开了,同时也打开了封存了多年的读书高潮。
渐渐的这条通往北门的土路旁堆积的粪草也不知道拉到了什么地方,土路铺成了柏油路,这条我走过十来年的路终于有一个名称——圆西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和同事在圆西路开办了云南省第一个“计算机原理培训班”。八十年代中期圆西路有了第一家计算机公司。1989年秋,我在北京中关村进修时,突然有了一种感觉,圆西路的将来就是北京今天的中关村。两年多过去后,圆西路被推到了历史舞台的前方,与众多城市电子街一样,开辟了昆明IT产业的一番新天地。
圆西路热了,1978年后,高考的恢复、科技的复兴,使得那时已经不再年青的父辈们看到了希望,科技成果层穷不出。云南大学的农场盖建成了学生们的宿舍区,莲花池的农田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而变成了一户户IT商家和众多的电脑公司。走在圆西路上的学子们不再是父辈们眼中的忧虑,而成为了国家一个个的栋梁,走入了社会,担当起了建设国家的重任。
虽然父亲算是第一个在云南省开办“计算机培训班的”先驱者,但他却没能看到今天圆西路引领着计算机走入一户户家庭的繁荣,没能看到计算机联网的时代。特别是在2003年,以“体验数码生活,构建数字城市”为主题的中国昆明首届电脑节的举办成功后,电脑开始走进千家万户,网络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圆西路成了电脑的世界,百分之九十的人们从这里足不出户便能遨游世界、知天下所想知道的故事,体验纵横网络的游戏人生。
蓦然回首圆西路,百感交集。圆西路烧烤滩的醉酒,圆西路的吆喝声,圆西路那堆积着的盗版碟,圆西路一个不起眼小屋中的品茗,好的坏的,一切一切都尽在圆西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