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是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
所谓"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作出主张的思考"。"批判性思维"作为美国教育的目标已经有一段相当长的历史。自杜威(J. Dewey)1910年倡导"反省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以来,美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强调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够自主地判断并处理信息的公民。
美国学者保尔(R. Paul)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他首先考察了学校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及人们对待"批判性思维"的"心智结构",断言"批判性思维"应当构成21世纪教育的本质性基础。保尔认为,学生不是教师能够随意调教的一张白纸,因为学生在来到学校前发展了基于无批判性、自我中心性、社会中心性的习惯所强化了的信息系统。因此,在批判性思维教学中,他们对于拒绝的信念、假设和推理有疑问是容易的,反之,他们对于所接纳了的个人信念提出疑问是困难的。因此,教师认真地诘问学生旧有的信念与假设,揭示个人及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分歧的经验是必要的。
作为发展学生合理的知识与情感的前提,保尔进一步提出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是"对话性思维"的教学构想。从理论上说,"对话性思维"具有如下特点: 它不停留于个别技能的训练,而是要求在囊括性的、复杂的语脉中展开思维; 不仅思维技能,而且借助对话促进伴有信念和价值观的思维; 通过"提问"涵养批判性思维的性向、态度之类的心智特征。
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意识到与否,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因此问题在于,教师应当创造怎样一种"教学文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存储信息,并且按照这些信息行动。这种文化环境培养的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倾向,而不是积极地探寻和评价信息。
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思维型教学文化"。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思维文化"。这种"思维文化"具有以下六个要素: 思维语言、思维倾向、思维控制、策略精神、高层次知识和转换。在这种"思维文化"中,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有益的怀疑,迫使他们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合理性。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创造新型的"文化适应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文化适应"以三种相互强化的方式产生:提供示范、鼓励互动、组织教学。在组织这种创新型课堂教学中,如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有效的:
1. "合理主义态度"。确立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看待知识的源泉。对于教师和书本之类权威的绝对服从,往往降低了自身努力的需要。在这种场合,重要的是"谁"在"哪里"说了什么。不过对于权威的服从是同批判性思维处于对立位置。另一种知识的源泉是现实和现象本身。不停留于现成的知识,而是直面事实,实证地理解事物的态度,谓之"合理主义态度"。在这种场合,重要的不是"谁"在"哪里"说了什么,而是"怎样"去理解"什么"。这需要作出种种努力乃至献身性的奋斗。
2. "有意义接受学习"。在学校教育中存在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侧面。这种场合,重要的是学生如何接受知识。对于给出的知识毫无疑念,囫囵吞枣地机械背诵谓之"死记硬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向学生提示知识的整体形象,努力把所要传授的知识设置在学生的认知中成为"有意义"的要素并加以结构化。在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中,有意义接受学习远远优于死记硬背。
3. "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如果说接受学习是教师向学生提示学生的整体形象使之理解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师不向学生提示整体形象,让学生自身去思考局部知识的方式,叫做"发现学习"。在探究学习中,鼓励学生自身思考问题、发现事实与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学习是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教学方式。
4. "反躬自问"。批判性思维要求客观地、冷静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时修正错误。批判性思维并非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之中,归根结底,任何个体都只是某种程度上的批判性思维者。因此,批判性思维需要训练乃至终身培养。
毫无疑问,培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能够借助于自身的推理作出结论,应当成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但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学生。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肩负起新时代的这个重任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