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课程的逻辑》笔记7

读《课程的逻辑》笔记7

作者: 李跃鹏 | 来源:发表于2018-03-10 12:36 被阅读0次

    要努力实现学科教学从"知识传递型"向"问题解决型"的转变是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读了钟启泉教授《课程的逻辑》一书第七章《论"学科"与"学科统整"》之后,我们明白了: 为了落实"现代学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去创造新的知识框架,教师就得展开课程研究,建构新的学科框架。

      不过,这首先不是学科的新设和改造问题,而是改造学科理念的问题。为此,我们教师需要进一步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学科? 所谓"学科"(subject)是旨在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从科学、技术、艺术的人类文化遗产中选择儿童应当学习的内容,再从教学论的角度加以区分并系统地组织起来的课程的主要构成要素。近现代学校教授的"学科"绝不是"科学"本身,它是重新概念化,体系化了的教育内容的单位。学科的分化与综合反映了各自国家学校的社会历史与文化条件。

    第二、"学科"与"科学"是什么关系? 所谓"学科"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是指"学科"的逻辑(体系)与"科学"的逻辑(体系)处于何种关系。首先,"学科"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学"的结构。"学科"的内容不是片段的,枝节的知识集合体。"学科"不能没有逻辑,而且,"学科"的逻辑当然要依存于"科学"的逻辑。科学的逻辑框架在相当长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学科"的内容应当依据这一框架加以厘定。其次,"学科"的课题毕竟不同于"科学"的课题,"学科"的内容不等于"科学"的内容。这是因为,"科学"的逻辑(体系)并不是一义的,具有极大的多义性。无论哪一门科学都可以显示出不违背科学逻辑的、若干迥异的、各自不同的逻辑性陈述顺序。因此,学科必须从种种可能的体系中选取最适合教育目的的一种。

      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是: 尽管学科与科学有所不同,但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形成过程却类似于科学的形成阶段。这就是从体验到理论的过程: 体验——经验——实验——逻辑——理论。

    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书本知识)的均衡,从而实现学科教学从"知识传递型"向"问题解决型"的转变。

相关文章

  • 读《课程的逻辑》笔记7

    要努力实现学科教学从"知识传递型"向"问题解决型"的转变是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读了钟启泉教授《...

  • 读《课程的逻辑》笔记4

    当代教育——新形式训练说的背景 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从广义角度来说,课程...

  • 读《课程的逻辑》笔记6

    "学习"概念的重建是当代教育研究 的重要课题 "学习"是怎样一种活动呢? "学习"不是单纯的现...

  • 读《课程的逻辑》笔记18

    教学活动是学生发展的社会文化组织中一种独特的形态 随着认知科学的进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把人类的信息处理过程视...

  • 读《课程的逻辑》笔记8

    现代科学素养观呼唤理科课程改革 有什么样的科学素养观就有什么样的理科教学。科学素养的内涵不是永恒不变的。 ...

  • 读《课程的逻辑》笔记17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改革创新 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

  • 读《课程的逻辑》笔记19

    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是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 所谓"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

  • 读《课程的逻辑》笔记20

    学生"学习课题"的构成以及解决过程 所谓"学习课题"的构成,是指当学生面临给定的问题时,能够理解它、接纳它...

  • 读《课程的逻辑》笔记10

    研究性学习就是改造学生学习式 一部教学发展历史,说到底无非是"系统学习"与"问题解决学习"此消彼长的历史...

  • 读《课程的逻辑》笔记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 当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铺开之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的生长点以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课程的逻辑》笔记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gv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