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努力实现学科教学从"知识传递型"向"问题解决型"的转变是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读了钟启泉教授《课程的逻辑》一书第七章《论"学科"与"学科统整"》之后,我们明白了: 为了落实"现代学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去创造新的知识框架,教师就得展开课程研究,建构新的学科框架。
不过,这首先不是学科的新设和改造问题,而是改造学科理念的问题。为此,我们教师需要进一步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学科? 所谓"学科"(subject)是旨在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从科学、技术、艺术的人类文化遗产中选择儿童应当学习的内容,再从教学论的角度加以区分并系统地组织起来的课程的主要构成要素。近现代学校教授的"学科"绝不是"科学"本身,它是重新概念化,体系化了的教育内容的单位。学科的分化与综合反映了各自国家学校的社会历史与文化条件。
第二、"学科"与"科学"是什么关系? 所谓"学科"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是指"学科"的逻辑(体系)与"科学"的逻辑(体系)处于何种关系。首先,"学科"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学"的结构。"学科"的内容不是片段的,枝节的知识集合体。"学科"不能没有逻辑,而且,"学科"的逻辑当然要依存于"科学"的逻辑。科学的逻辑框架在相当长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学科"的内容应当依据这一框架加以厘定。其次,"学科"的课题毕竟不同于"科学"的课题,"学科"的内容不等于"科学"的内容。这是因为,"科学"的逻辑(体系)并不是一义的,具有极大的多义性。无论哪一门科学都可以显示出不违背科学逻辑的、若干迥异的、各自不同的逻辑性陈述顺序。因此,学科必须从种种可能的体系中选取最适合教育目的的一种。
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是: 尽管学科与科学有所不同,但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形成过程却类似于科学的形成阶段。这就是从体验到理论的过程: 体验——经验——实验——逻辑——理论。
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书本知识)的均衡,从而实现学科教学从"知识传递型"向"问题解决型"的转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