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旦我们永别童年,
便成为浮华尘世的奴隶;
长叹一声向真诚再见;
再纯洁的灵魂也会受侵袭。
——拜伦,《赠一位少年时的朋友》
宫崎骏一定是带着最纯真的孩子的心灵创作的《龙猫》,它是写给所有人的童话。这部作品不是那种典型孩子们看的动画片,在丰富的想象力和令人咋舌的细节刻画之外,除了贯穿始终的亲情,那些质朴的乡邻、委婉的情愫以及微妙的神秘主义氛围,已经远远超出一般孩子认知范围。
在1988年上映时,它所描述的六十年代日本乡下生活——战后婴儿潮那一代人,贫瘠的物质生活,以及落后的基础设施——正好是带着孩子们走进影院的大人们的童年回忆。
所以,《龙猫》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有把成年观众带到童年的目的。
宫崎骏想必是对最终的效果非常满意,吉卜力的logo一直沿用了这个可爱的豆豆龙的形象。


对一个人来说,怀旧并不是什么难事。人是被情感控制的动物,有时候,一点熟悉的气味,一个熟悉的声音,一张熟悉的面孔或者一幅熟悉的画面就可以把人的记忆拉回到很久以前。怀旧本身是一种廉价的情绪,因为往事往往在时间流逝时被披上一层朦胧的外衣,渐渐在心中变得美好起来。从柏拉图开始,直到现代之前,无论西方与东方,大多数人都相信历史是一个不断崩坏的过程,现在总是不如从前,黄金时代和贤明的君王只存在于远古。
好的艺术作品总是相通的,它们往往直指人类内心的共性。《龙猫》是高级的,因为没有为了怀旧而怀旧,它抒发的是人类心底最纯真的情感,即便你没有生活在昭和年代,仍然会为它的想象力而喝彩,也会感受到深切的情感共鸣。
无论如何,童年的生活都是一份重要的经历。佛洛依德相信,童年的记忆可能消失于意识层面,但会永远存在于潜意识里,在漫长的一生中产生持久的影响。这个老色鬼的大部分学术观点都已经被现代心理学批判得差不多了,但这个观点却让人难以反驳。
排除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带来的苦中带甜,就像一位推友说的,我们这代人似乎从来没有年轻过。

即便在你的童年,你也不被鼓励保持童真,你因为没有挨饿受冻而被教育感恩,这是你的原罪——人们都说,是别人用生命才换来你今天的幸福生活。离开学校后,你被扔到社会上迅速催熟,在各式各样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恋爱、失恋、结婚、生子,有时候,只是为了完成人生的任务而去走出那一步一步,那些曾经做着各式各样白日梦的少年们,逐渐学会把失去锐利标榜为“成熟”,把放弃自我掩盖为“责任”。
这更彰显了龙猫的价值,你买票走进影院,就像去度过一段从未有过的童年生活,因为即便最“成熟”的你也在心底里有那么一点希望,希望诚实和善良会得到直接的赞美。

你拼命长大,却从未思考为何成长,直到多年以后,在某个影院昏暗的角落,你忽然找到了一个小小的机会,一个短暂的时间窗口,像一阵风,吹散了人生的雾霾,在那一点时间里,你忘掉了烦人的工作,可恶的上司,臭屁的客户,甚至有那么一刹那忘掉了身边的孩子,张开双手,任凭那猫咪公交车把你带回了童年。
童年啊,就是那些在岁月里不知所终的玩具,就是那些被拔地而起的混凝土代替的空地,就是不知藏到哪里去的蟋蟀的叫声,就是厨房里传来妈妈做的饭香的踏实的午后,就是你再也见不到的住在隔壁的豆豆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