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灵魂深处有灵感透视经典老鼠爱上猫
怎样预知将来——《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9章

怎样预知将来——《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9章

作者: 乐道也 | 来源:发表于2018-12-17 05:39 被阅读33次

学生想知道今后十代的事,老师却说可以预知千秋百代,其中真有玄机

子张问道:“今后十代的事可以预知吗?”孔子说:“殷代继承夏代的礼制,并有所增减,这能知道;周代继承殷代的礼制,并有所增减,这也能知道;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算历经了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篇之二十三

子张这位同学喜欢关心高深的政治,不但前世的事要了解,将来若干年后的事也想问个究竟。孔子呢,干脆把千秋百代后的事,统统告诉了他。不过孔子不是先知,他并没有天马行空般地为弟子描述什么美好的未来,而只是告诉他一个预测将来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鉴往知来,从研究以往历史演变的事实中,找出因果之间的关系,了解到历史是怎样继承和发展的,从中把握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对未来的展望。孔子的教育方法,始终体现着一种恒久的哲学思辨,他善于用过去的事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引而不发,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会去推知未来。

“十世可知也”的“世”,即世代,一世为一代。“世”的含义有二,一是用于时间段的计算方法,古称30年为一世;二是指历史变迁中王朝的更替,改朝换代,王朝易姓变更即为一代。这里子张问“十世”,应该是指前者,十世就是300年。但孔子的回答,起点与立意却不同了,他所举的事例,“殷”指殷朝,又叫商朝,“夏”指夏朝,“周”即周朝,这些都是指王朝的更替,所以孔子的思考比子张深远得多,他所关注的是千秋百代的历史长河发展。

孔子这里所说“虽百世可知”的“世”,既包含了时间的概念,“百世”可理解为长达3000年之久,同时也揭示了历史发展中王朝兴亡更替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因”与“损益”。“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因”是因袭,即对历史传统的继承。“所损益”意为减少和增加,去掉一些东西,再增加一些东西。是在继承中对旧事物合理内容的保留或增益,同时对不合理部分的扬弃、废除或减损。“其或继周者”,则是指将来继周朝之后的历史发展进程。“其或”的“其”是副词,恐怕、大概,表示推测和估计。“或”是代词,意思是有的人、有的事,这里指“继周者”,即继周朝之后的有关事情。“继”是继承、承接。

继承是不可少的,而变化又是必然的,继承中存在发展和变化,变化中包含继承与因袭。根据对前代“因”与“损益”规律的认识,可以推知到哪些是华夏文明中最基本的精神,这是不可损与不可益的,由此可推导得知世代变易中历久弥新、万古长青的核心价值,从而把握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孔子把毕生的政治理想全都寄托于周礼,认为周礼是集古代优秀文化之大成而形成的一种理想政治。所以他坚信,即使在百世之后,周礼也会仍然被继承的,虽然在历史长河中会经历很多“损益”,但周礼的基本制度和理念不会改变。对于孔子的这一政治信念,我们只能说,至今依然还在经受着历史的检验。因为孔子“百世可知”的预言,从时间概念而言,需要长达3000年的实践去验证,而现在,还相差500年左右的时间呢。

不过,关于这段师生之间的对话历来还有另一种解读:子张关心的是未来,所以问十世是否可知,而孔子关心的却是当下,所以孔子并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把话锋一转,转到了眼前的现实世界中。孔子表示,“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如果历史记录都能妥善保存好,百世之后是可以知道现在的情形的。意思是说,只要像夏、商、周一样有历史文献的存在,传承中的损益情况都被妥妥地记录在案,那么就算周朝以后再过一百世,也仍然可以知道现在的情形。这样的解读,虽然认同者不多,但却可以拓展我们思考的视野。就是说,孔子并没有对未来作出预测,只是告诉子张一种历史考据的方法。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非但顺知既往,兼亦预知将来。

张栻:三王之礼,各因前世而损益之。其所因者,五典五礼之大纲也;其损益者,见于节目文质之随时也。以殷周已验之迹而推之,则夫百王继承损益之常道,盖不可得而易此矣。后有作者,欲法先王之善治,则先立大纲;而所谓损益者,随时以制其宜焉,则亦何远之有?谓之百世可知者,不亦信乎?

胡氏:子张之问,盖欲知来,而圣人言其既往者以明之也。夫自修身以至于为天下,不可一日而无礼。天叙天秩,人所共由,礼之本也。商不能改乎夏,周不能改乎商,所谓天地之常经也。若乃制度文为,或太过则当损,或不足则当益,益之损之,与时宜之,而所因者不坏,是古今之通义也。因往推来,虽百世之远,不过如此而已矣。

顾炎武:《记》曰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自春秋之并为七国,七国之并为秦,而大变先王之礼。然其所以辨上下,别亲疏,决嫌疑,定是非,则固未尝有异乎三王也。故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李炳南:典章礼制,代有变更。孔子先徵以三代之沿革,后答以未来。……其或继周而有天下者,亦必依于周礼而损益之。如是虽百世亦可知也。礼有需损益者,有不能损益者。需损益者,礼之枝末也,即其形式也;不能损益者,礼之根本也,即五伦十义也。

朱子: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则自今以往,或有继周而王者,虽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岂但十世而已乎!圣人所以知来者盖如此,非若后世谶(chèn)纬术数之学也。

蕅益大师:礼之纲要,决定不可损益。所损益者,因时制宜,随机设教之事耳。若知克己复礼为仁,则知实智;若知随时损益之致,则知权智。既知权实二智,则知来之道,不外此矣。言近指远,善哉善哉。

江谦:礼,有理有事。不可损益者,理也;所可损益者,事也。故虽百世可知也。

《四书训义》:三纲之相统也,五常之相安也,人之所以为人也,所必因也。

《读四书大全说》:古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统谓之礼,故“六官”谓之《周礼》。三纲五常是礼之本原,忠质文之异尚,即此三纲五常见诸行事者。……夫三纲五常,礼之体也;忠质文者,礼之用也。所损益者固在用,而用即体之用,要不可分。

钱穆:此章孔子历陈夏、殷、周三代之因革,而特提一“礼”字。礼,兼指一切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人心之内在,以及日常生活之现于外表,而又为当时大群体所共尊共守者。……孔子论学极重礼,人类社会亦时时必有礼,此乃历史之常。但礼必随时代而变,此乃礼之时;而变之中仍存有不变者,此乃礼之意。

《礼记·祭法》: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七代之所更立者,禘郊宗祖,其余不变也。

徐英:变者,政之迹也;不变者,政之本也。因本以推迹,而其变者可以知矣,此《书》教之精义也。《书》以道事,《春秋》以道名分。名分者,政之本也;因革损益者,政之迹也。夏殷因革,质文代变,而不可变者,王霸之辨,夷夏之防,君子小人义利之分,圣凡仁暴人禽之别,皆圣人所以重名分者也。

【学习参考书目】

《礼记》 《白虎通》 《论语集解》 《论语义疏》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论语正义》 《癸巳论语解》 《论语讲要》 《论语新解》 《论语集释》 《论语点睛》 《论语会笺》 《论语疏证》 《日知录》 《读四书大全说》 《四书训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样预知将来——《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9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svx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