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折腾你就老了”
古典在《有很多种牛×的人生,和赚钱没什么关系》举了个例子,
讲的是前几年北京等以、二线城市雾霾严重,许多人“呼呼”大家逃离大城市,去还没被污染的大理生活;过了半年,已经有一部分人在那里定居,但也有许多人适应不了那边生活,又搬了回来。于是就有一些人嘲笑他们折腾、想问题简单。但作者对那批搬去又回来的人却心存敬意,理由是,愿意用生命去试错和体验的人,敢于承担结果的人,是一群值得尊敬的人。
很多人看了这篇文章之后,似乎看明白了一点,即“生命在于折腾”、“再不折腾你就老了”。
前段时间有个女教师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受到了热议,许多职场白领感慨道:“什么时候能像她那么潇洒就好了。”在大家看来,这个老师是在潇洒地“折腾”自己。
于是乎很多人也纷纷仿效,为了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为了自己向往的生活、为了实现所谓的财务自由,纷纷选择辞职。他们不在乎选择的结果是否正确,更在意折腾的过程。对于他们而言,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
试错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这些行为看起来很励志,但非常抱歉,“再不折腾你就老了”是一碗毒鸡汤。现实是一碗饱含酸甜苦辣的五味水。你的选择有可能成功,但更多只是一次后悔的试错而已。你在是错的过程中,付出了时间、精力,尤其最重要的是付出了机会成本。就像你愿意等待骑白马的王子到来,但也许迎来的是唐僧。
机会成本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即当你做某一项决定之后,就会因为没做其他决定而损失的机会。
这样的例子在职场中比比皆是。我一个朋友,在本科的时候本来可以进入一家大型国企,接过他放弃工作机会,选择继续读研。三年之后当他毕业重新来这家国企应聘时,却被拒绝,原因是如今公司人员已经饱和,不再需要新员工了。而和他当初同时毕业选择直接进去的同学,有些如今已经当上了科长。
我之前有个同事,原先在一家能源公司的一线现场工作,那时他是当时一线为数不多的研究生,因不愿忍受艰苦的工作环境,而选择辞职。可几年后,原先公司搬到了省会,当初的那批在一线的员工纷纷调到了总部,如今都买了房子、开着车子,日子过得优哉游哉。而他却依旧在温饱线挣扎。
他们的确是在试错,但试错的成本过高。有时候机会比能力更重要,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比不上当年的一个决定。
试错成本随着生活发展而增加
试错不仅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而且成本会随着生活的发展而日趋增加。步入中年已结婚生子的人试错成本就比单身时要大得多。
老张在北京一家公司干了十几年,如今年过40,再思考再三之后,辞去了现在的工作。
他辞职后半年内换了三份工作,不是新公司嫌他年龄大了,就是他觉得工作强度太大,身体吃不消。
现在他又和比他小十几岁的年轻人一起加入到求职大军中去。
想着每个月高额的房贷,庞大的生活开支,他就难以入睡。不惑之年的老张,这次的试错成本太高了。
有没有必要去试错呢?
很多人会说,干嘛不去走一条正确的路,前人走过的坑,我们要尽量避免啊,何必重蹈覆辙。
话虽这么说,但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职业经验、身后背景不一样,决定了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做出来不同的效果。
咪蒙在做自媒体之前,已经干了十多年的报社编辑;你朋友圈中那些短时间内做的好的微商大咖们,其实很多年前就有了自己的团队。
他们的试错成本特别小,他们遇到的坑你会遇到,他们没蹚过的水,你却可能会蹚。
所以当你在面对一项选择时,都不能完全知道对错,你都有可能在试错。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试错的成本。
减少试错成本的方法
简书中有个年轻人讲了他的一次辞职经历。
他之前曾有一份体制内工作,虽然不喜欢,但却没有冲动地裸辞。
他利用业余时间充分钻研自己的爱好——写作。
当别人打游戏、看电视、刷手机时,他一直在写作、写作、写作。几年之后,有人向他约稿,他拒接了,因为他觉得能力还不够。
又过了段时间,有公司向他抛出橄榄枝,他依然拒绝,还是觉得能力不足。
又隔了几个月,这家公司诚恳邀请他去公司参观下,这次他选择去了解。在一番考察之后,他向原单位提交心中放置了多年的辞职信。
对于他,他的结果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但他这种稳步的选择方式,大大降低了试错的成本。
因此正确的折腾和试错方式是:
在有一份工作的前提下,不断打磨自己的能力,当获得一份能够超过当前收入水平,且更有前景的机会时,那时候的选择将不再是一次让人后悔的试错。
试错有成本,选择需谨慎。
“再不折腾你就老了”是一碗毒鸡汤,试错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