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38事变,在人情里

38事变,在人情里

作者: 王嵘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2-05-30 05:59 被阅读0次

    姜忠学的心学课学习笔记

    三、《同修传习录》专集

    第35:事变,在人情里

    邓艾民注版本《传习录》第37条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第38条

    学习体悟:

    我们所说的定,并不是心里面什么都不想,而是你该生成什么情感就生成什么情感。

    格物就能致知,其实就是慎独。

    惧独或者谨独其实就是致良知。

    视频第38集文稿:(在记录中,删减了老师口语中的两个举例)

    如果你把这条听清楚,你对心学的理解就更深入一层。如果说心学是一部汽车,这条就开始试图去拆开它的发动机,去看它里面内部的结构了。

    陆澄问阳明先生,:‘象山在人情事变上下功夫,这大概是什么意思’?

    象山是陆象山,就是陆九渊。我们讲心学,阳明心学,陆王心学。这个陆王心学就是陆九渊陆象山。

    阳明先生回答,除了人情事变还能什么事吗?这句话说的其实很绝对。那他是怎么样来阐述解读这个事情的呢。他说,人的喜怒哀乐都是人情,视、听、言、动,患难死生,富贵贫贱这些都是事。这些事都是在人情里的事变。

    这些事都是在人情里的事变,事变只在人情里。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

    我们首先要看心学,他里面讲的一些关键点,比如说知,比如说意,还有情,还有行、物等等。正常是这样一个逻辑,比如说我们讲随感而应,叫物来顺应,有时候也说“照”。这个物其实就是一件事情,或者说一个触发点,它过来的时候你心里会产生一个反应。

    所谓的应,是感应。如果说有一个东西,或者说是一个回忆,或者是一个人说的一句话,或者任何一个什么事情,来触动你内心的时候,你其实首先生成的是情。

    就是情感的情,所谓的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情,在《中庸》里面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zhòng]节谓之和。’这就是所谓的致中和。

    如果这件事情来了触动你内心,你会生成一个情,这情生成之后马上就会有一个意。

    这个意是什么?就是动机。

    我要去做这件事情,我要去做这件事情,这件事情会怎么样被展现出来。关键就看你内心所生成的这个意,或者叫动机,然后去指挥你的行动。你的行动就会搞出来一件事情。可能把这件事情做的很好,可能把这件事情做的很糟等等。

    还记得之前我曾经讲过,我的一个学员,长得很高大,体态庞大还很胖,脾气非常爆燥,他要做的事就是希望他自己的心能够定住,不要总是那么容易发脾气。上课时自己平静的时候很好,下了课之后到电梯里面,因为与人发生口角就把人家鼻梁骨给打断了。打断了后,人家的伤情他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对方就不要他赔偿,不要和解就必须要处理他。那个时候他就觉得非常沮丧,也非常后悔。如果说当时没有一拳把人家给打成那个样子,那也就不会有后面那么多麻烦事情。可是就在那一刻他心里面生成的情是暴怒,然后就生成了一个意,这个意就是动手去打人。然后这个意就指挥他的行,真的把人家给打了。打了后就出了这样的一个事情。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中我们一直都在讲,其实就是心体之本然,内心没有任何遮蔽,不偏不倚的时候才叫中。喜怒哀乐什么都没有生成,那个时候心里面其实没有任何偏倚的,那个状态就叫中。在这个中的状态如果发,就是刚才我们所讲的应,随感而应,皆能中节,就叫和。

    中节是什么意思?

    中节是恰到好处有偏不倚。

    该怒的时候你就怒,不该怒的时候你就不要怒。这个就叫恰如其分。

    我那个同学是不应该怒的时候,或者是不应该怒成那个样子,结果他怒了,怒成那个样子,这个就叫不中节。

    那他内心是不是中,然后发出来是中节,这两个其实都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待会我们要去讲。

    所以阳明先生说,事变只在人情。事情本来是这样,他如果不打人家鼻梁骨,这事情就OK了吗,侍电梯该干嘛干嘛去,结果他把人家鼻梁骨打断,这事情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方向去发展,事就在就在人情里。就在他的那个情,情生的那个意,意指导他的行去干,干的不同的情况就出现了。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常见了吧。

    有的时候我们对朋友,你讲信用,你发自内心的珍惜这个友谊,你的内心的这个情感是这样的。然后你做出一些事情,去帮助他或者去鼓励他,或者他做的很好,你和他一起去开心去庆祝。你们的友谊就会发展得很好,逐渐的向前推进,彼此相互砥砺相互帮助,可能会是一生的友谊。但有的人好朋友一做的很好他就开始嫉妒,好朋友做的很糟的时候,他可能内心反而用通过这咱比对的方式沾沾自喜。时间久了这个友情也主没有了。事会往哪个方向发展,你内心的情感在中的这个状态,还是在和的状态,还是在不中,不和的状态。本来应该是这样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的某一个情绪应该这样,结果你不是这样变成那个样子。事情发展的方向就变得不同了。

    比如说讲阳明先生,很多人说阳明先生是儒学,一谈儒学就觉得好像是那种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就跟孔乙已一样,很迂腐也做不了啥事。但阳明先生被称作豪雄,他不是一般的儒学的学者。那这里面有很多例子,比如说他指挥打仗的时候,他所定立的军法是非常严的。比如说一鼓附城,二鼓登城,三鼓不克诛其伍,四鼓不克斩其将。开始敲第一遍鼓马上所有的人都到城墙下面,二鼓就必须爬到上面去,三鼓还没爬上去,伍人为伍,伍人杀掉。四鼓还没上去那就把将斩掉。就是这样军令非常严格。这个严格的军令会导致,这些将士有一个什么样的心理?过去剿匪时看到敌人可以撒腿就跑,阳明先生一来把军令法度定的非常严格,如果说你们往前冲立功了重奖,如果临阵脱逃直接斩。你想想他那个时候士兵,是什么心里状态,情感就变得由原来怯变成勇。这个勇敢的内心情感生成一个什么意,就是往前跑。

    我们在讲《心学往事》的时候,这块其实讲的挺细。如果是害怕的情绪,就调转了方向,就是往后跑。你内心产生的这个情感,使你产生的这个意,这个动机,完全是180度的转向的,最终产生的事情结果就不一样。这就叫人情。事变就在人情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不应该怒的却怒了呢?不应该害怕的时候却害怕了。有的人不该害怕时却哆嗦,不该张扬的时候却嘚瑟,要么哆嗦要么嘚瑟,反正总之他内心就是定不住。

    我们所说的定,并不是心里面什么都不想,而是你该生成什么情感就生成什么情感。

    那么致中和靠的是什么呢?

    是“谨独”,谨独是《中庸》里面的慎独。《大学》里也提到慎独。慎独很多人给解释成独处。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个独,阳明先生说独是只有你自己知道 。只有你自己独知,别人不知道你自己内心是什么情况。你靠什么知道,靠良知。惧独或者谨独其实就是致良知。你自己内心的想法是不是端正,是不是有一些不正当的意图,你自己内心非常清楚。然后你不端正的意重新正当过来,这不就是之前我们所讲的格物。格物就能致知,其实就是慎独。慎独就能做到致中和,致中和,你的情感就都能正常生发,都能发而皆中节。该怒则怒,不该怒的时候就不怒,该喜则喜,不该喜的时候就不要嘚瑟。那么你就能够把你这个事情,把你的行动给指挥好。你的行动正常了,做的正确了,那么这个事情就能把它做好。这个就是说你内心有个知,知生成一个情,情生发一个意,意去指导你的行。知行合一这样过去,知行合一做到,事情就一定能够做好。即便是各种资源不具备,你没有达到你想要的那个要求,也就是那句话,叫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我忆经尽力了。所以说没有即便没有达到 你想要的那个高度,你也内心没有任何遗憾。这个就是事变只在人情里。人情里只在致中和,要想做到致中和,就在在谨独,就在惧独,就在致良知。

    花一点时间修习心学,心若安定岁月静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8事变,在人情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ai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