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这个决定的策划者,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也一直在追问这个目的是为了测量一下这些老师的教学能力吗,还是其他。一张卷子做得好不好就能够反映出这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吗?让老师同样的和学生坐在一起,把老师的卷子和学生的卷子混合在一起,然后再一起来改,这样做的目的究竟何在?难道对老师的考核就只有这样一个办法吗?改出来一个结果后又能怎样?锻炼到了这位教师,培养了这位教师某一方面的能力吗?
更多的我看到的现象是,老师们惴惴不安,惶惶恐恐,不可终日。搞得最后也像学生一样,考试之前很紧张,考了之后卷子就甩到了一边,即使有想搞一点研究的,对这个卷子发表一点看法的,也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也是因为之前太累了,现在放松下来的原因,就把这个研究搁置到一旁了。考得好呢倒不用说了,考得一般的呢心情就放松了,考得不好的呢 ,就等待着像鱼肉一样,任由学校的领导的宰割。其实无论如何,结局都是两败俱伤,尤其是文字学科。
考得不好的老师,好像就要在考得好的老师面前矮半截,在领导面前要低声下气、低眉顺眼一点,否则领导就可以把你考得不好这些事情拿来,大做文章。那么从此生活里,你的世界里,就只有考试这件事情了,考试这件事情,事关你的脸面,考试这件事情,事关你的尊严,考试这件事情,事关你这个人是否有学问……教师自己考试的分,成了自己的命根。
一个老师的发展真的就只有这样吗?
根据常识,我们知道一个老师每天要做的工作,有教学、教育、教研。
每个人到了不同的年龄,就应该有不同的社会责任,对于老师这个年龄就不再是仅仅是做得起一道题而洋洋得意,为做不起一道题而灰心丧气。我们更多的是要去收集资料,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钻研问题。比如一套试卷下来,我们能不能先研究这套试卷,让老师们针对这套试卷里边的某一道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你可以是对这道题的内容进行一个梳理,你也可以是对这道题的解法进行一个质疑。总之我们要对这套卷子采取的是研究的态度,那么我们来想想一个老师仔细的去研究了一套试卷之后,他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他会很辛苦,但同时会很有成就感。考完一套试卷呢,他也会很辛苦,但几乎没有什么成就感。做得好是应该的,做的不好是应该被惩罚的。比如最近我们考了一套卷子,上面选了李商隐的一首诗和贾岛的一首诗,两首诗的写作对象都是蝉。两首诗很难,如果仅仅是给学生讲讲这个答案是怎么做出来的,这倒还不是最重要的,而一个语文老师要准备的很多,很多在于蝉这种传统的诗歌意象的归纳总结与拓展。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于是,我查阅了十来篇论文,然后再对这些论文的信息进行提取分析整合。这个工作量哪里是做一套卷子可以比得了的,虽然辛苦但是觉得值得,的确是在研究问题,自己有获得感,有成长,有价值。
如果学校还不放心,这个时候就可以,在学生考试之后,让老师去研究了试题之后,再来考试。这个时候老师不仅仅是去记记答案,还是要对试题进行研究,对答案进行研究。这个时候再来要求老师必须要达到多少分,对这个试题有多少的研究,我想这个时候更有利于老师形成教研的风气。
朋友们,你们怎么认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