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初害怕当众开口讲话的经历,大概是儿时,在课堂上当众被老师点名起来回答问题。
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刚刚跟随搬迁的父母转学到陌生的新环境。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各种不适各种跟不上趟儿。
那时,每次被那个年轻漂亮的教语文的小彭老师点名起来回答问题时,都恨不能把头缩进脖子里头去;紧张局促、满脸憋的通红,耳根发烫;两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一刻也不停的揉搓着上衣角;整齐洁白的上门牙紧紧地向下咬着下嘴唇,就只差把下嘴唇勒出血来。
小彭老师似乎也觉察出我的不安和不适应,点我起来的频率总是高于别人。
大概就是在这样反复的紧张不安中,锻炼了胆量,练就了自信。
三年级时的我,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课堂上抢着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朗读和集体表演节目也能从容自若落落大方。
此后,在整个学生时代再无畏惧上台。也成为被同学们羡慕的自信满满勇往直前的人。
再次对自己的语言表达心生不满,始于微信语音。
当无意间点开自己发出去的语言时,把自己吓了一跳。就像是第一次赤裸裸站在镜子前的人,自己吓到了自己。
微信语音的回放功能,让我开始对自己的语速,语音,语调等等心生评判、怨怼和嫌弃。
在漫长的微信使用过程中,但凡能发文字的,一概不发语音。除非有紧急事件,除非赶时间,除非双手不闲。
虽然也知道,每个人的语言天赋各具特色。而每个人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就像是花园里的百花一样,颜色姿态花期各不相同,各有千秋各有所爱。纵使,花园里百花齐放,仍然阻挡不了草丛旺盛蔓延。
开始尝试掐文后,就更是觉得手写或掐文时,内在宁静下来文字的流淌会截然不同。口头表达时,头脑里思维跑的贼快。
这大概就是体验到了写的过程中产生的那种心流,而说和讲是在思维跑哐哧火车时的产物。
口头表达和文字输出带来的内心感受差距越拉越大了哇!
四月挑战简书日更打卡,遇到大瓜老师。在大瓜老师过往的文章里看到,大瓜老师在长期的敲字中,手不听使唤。于是他开始苦练讯飞语音输入法。
原来,语音输入是可以成篇的,而且是可以成为佳作的。
世上无难事,铁杵磨成针。
短视频里,刷到央视《百家讲坛》赵玉平老师讲过,迅速提升口才的三种方法 : 跟、背、诵。
跟,找一个吐字清晰字正腔圆的人的音频,比如新闻联播,相声演员,评书等,他在前面说你在后边跟。跟不上也没关系,跟不上就哼哼,就是哼也跟着哼下来。
为的是感受他的语速、语流,锻炼自己的语感。
背,一定要每天有意识的去背一些东西。尤其女士过了四十岁,经常拿起这事忘了那事。每天有意识的背点东西,不用背下来,就是为了锻炼我们大脑前额页的记忆闪存部分,为了我们的神经链路保持通畅。
背,比如唐诗三百首,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等都可以。
诵,出声的朗读经典著作。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都可以。一定要出声,默念不起作用,默念不念练功。
曾国藩在他的家书当中,给他儿子讲,你感觉到最近学业不精进,表达不清晰,那是因为你基础功练的不够。秘诀就是睡觉之前,要大声诵读圣贤书。
三更半夜读圣贤书可以惊天地动鬼神,接通神明。这个说的就是启动潜意识启动本能的潜力。
赵玉平老师把他总结推荐的三个方法浓缩成三个字,每个方法每天五到十分钟,三个方法每天合计十五分钟到半小时,持续一个月,口才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显著提升。
无巧不成书,初听赵玉平老师的内容,对赵老师的声音很是评判。认为他的声音又细又尖,还略带沙哑,语速还哒哒哒的偏快,没有半点成熟男人的那种缓慢、低沉、稳重之音感。
嘿嘿,一切评判跟外界无关,只源于对自己声音不接纳。从看到赵老师的这个关于提升口才和语音表达的内容后,开始转变对赵老师的看法,开始逐渐接纳自己言语本来的样子。
无巧不成书,大瓜老师每天早起诵读一小时高中课本,在诵读过程中找到创作灵感,创作出小说《黑皮》,颇有鲁迅遗风。
无巧不成书,奇迹课程体系里,导叨推出直播达人计划。直播从朗读《记得我爱你》,朗读加解读开启直播达人的成长蜕变之路。
无巧不成书,有缘路过此篇文字的各位看官,想要在众人面前从容自若侃侃而谈,想要在重要场合临场发挥口若悬河,想要在口才和语言表达中享受言语的自在,感受丰盛人生的朋友们,欢迎一起来把名家推荐的跟背诵,练习起来吧!
跟我亲爱的宇宙哥哥下个订单,我要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出口成章,能言善辩,口吐莲花,谈笑风生自在丰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