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者: 袁卫星 | 来源:发表于2017-01-22 01:17 被阅读3919次

【受中国教育报刊社好老师成长学院之邀,与来自全国各地,不分学科,不分学段的数百名在线教师作了题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分享,录之备忘。】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我的导师朱永新教授发起并倡导的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什么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老师认为有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教育就是生活; 第二,教育同时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第三,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而不是痛苦的;第四,教育生活在追求幸福的同时还应该强调完整。

有老师可能会说:袁老师,你不是也在教学一线吗?难道你不知道现在的教育根本没有幸福可言吗?你看啊,学生吧,他们是这样唱的:“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最早出门的人是我,最晚回家的人是我,最辛苦、最可怜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教师吧,和学生也差不离,“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熄了灯,还在想学生”。或者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从鸡叫干到鬼叫”。是的,做教师,做中国的教师,尤其是做当下中国的教师的确是很辛苦的。升学率的绳索把我们来了个五花大绑,应试教育的棍棒把我们逼进了死胡同。

但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教育正在转型。在“立德树人”这样一个根本任务的指引下,教育正在由应试模式转向于育人模式。请大家注意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样一个文件。这个文件,提出了三大目标、五大任务、十大措施。在我看来,这是第九次课改的一声号角。第九次课改干什么?就是来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就是来解决应试教育这个问题的。而且有措施,你比如,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跨学段纵向衔接、跨学科横向配合,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等等。

2017年启动的中高考改革,就是这一系列措施中的部分。大家认真研究的话就会发现,教育部公布的中考改革新方案,我们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一是考试内容的灵活性增加,二是考试科目的选择性增加,三是高中招生的自主权增加;它要求,到2020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高考改革也在进行时。今后学生进高校不再是传统高考这一条独木桥。学生有四条路可走:一是高校提前招生,二是高校自主招生,三是传统高考,四是三位一体招生。这都是变化。虽然可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毕竟我们要认识到,教育在转型发展。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也是我今天要着重和大家分享的一个方面是: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不管你干得苦不苦,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还得干。问题是怎么个干法。“撸起袖子来”而外,还有没有什么讲究?

有一次,我和我的徒弟谈工作。我说,咱们教书就像是炒鸡蛋,你是怎么炒的?你来说说。她一楞,说,不就是鸡蛋打入碗中,放点盐,然后用力打散,热了油锅在里面翻炒,等熟了盛出来吗?我说,你看啊:首先,这炒鸡蛋吧,也是个技术活。有时候,忘了放盐,有时候放了盐没有打散,有时候油多了有时候油少了,有时候火候过了炒焦了……这里面还有些诀窍,比如打蛋时放两勺温水,炒出来的蛋会嫩,会看上去多一些。教书也是这样,也是技术活。一不留神,说不定这一届就被你炒焦了,或者你连打几个蛋,到最后一个,坏了,连前面的几个都给糟蹋了。因此,得先学技术,技术无它,但手熟耳。再者,你就天天这一种方法炒鸡蛋?就这么甘心重复自己30年?今天回家你这么炒蛋:找两个玻璃碗,打蛋的时候,一个装蛋白,一个装蛋黄,蛋白蛋黄给分开,当然别忘了撒盐花。然后热锅,热到锅子快冒烟了再放油,先橄榄油,热五成,溜蛋白;再菜油,热七成,炒蛋黄。分别盛出,装入一盆。再用半个西红柿,切片,点缀在盆边。明天你告诉我,同样炒鸡蛋,过程和口感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是的,创新无它,只不过求乐趣而已。其实梁启超梁任公早就说过:“纯粹的教书能享受到一种乐趣,纯粹的做学问能享受到一种乐趣,边教书边做学问,能享受到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乐趣。”这也正是第8次课改的时候,课程专家常说的:做一个研究的实践者、实践的研究者。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这一辈子,站在讲坛上三四十年,也许只有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才能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和乐趣。

那么,怎样做一个实践的研究者、研究的实践者呢?这里,我还是要搬出我的导师、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的观点:一是专业阅读,二是专业写作,三是专业交往。

先说专业阅读。教师为什么要读书?教师应该读那些书?教师读书和常人读书有什么差别?诸如此类的问题,不知各位思考过没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教师干的是培养人、成全人的职业,当然首先自己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

根据上海李海林教授的理论,好老师一生有两次甚至三次、四次成长;而一般教师,往往只完成,甚至完不成一次成长。第一次成长和第二次成长有着明显的不同。比如,第一次成长的方式主要是模仿;而在第二次成长中,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效果这一环节不可或缺。再比如,第一次成长主要靠经验的积累;第二次成长主要“用理论”来反思自己的经验。又比如,第一次成长所依靠的外部支持主要是同伴的示范;第二次成长所依靠的外部支持则主要是专家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也就是教师二次成长的意义上来说,我们教师读书就有了依据:第一,要从模仿走向反思,得有几块镜子来照见自己,读书,尤其是读专业类的期刊,能找到不少镜子;第二,要用理论来反思自己的经验,那么,理论从哪里来,还是那句话,读书。比如,佐藤学的协同学习理论,加里·鲍里奇的有效教学理论,等等。第三,要得到专家的指导,专家不在身边怎么办?读他的文章,读他的著述,我觉得也是一种形式的拜师。

而更重要的,读书能够滋养我们作为一名教师的底气。我是语文教师,我就来举几个语文教学的例子。

李白的诗《静夜思》想必大家耳熟能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流传了千年的一首唐诗,记得小时候学这首诗时,老师是这样讲解的:“夜晚,诗人李白躺在床上,看见床前的月光,以为是落在地上的秋霜,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月亮,低头开始思念自己的故乡。”对此,我从小时候开始就有疑问:古代的床是木制四合的,古代的窗是纸糊雕花的,古代没有席梦思,也没有落地窗,夜半时分,就是洞开窗户,也不见得有那么一大片月光洒落室内呀!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后来我学会了请教最老的一位老师,那就是《辞海》。《辞海》中对“床”这一词的注释有:一、供人睡卧的用具;二、安置器物的架子;三、井上围栏。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床前明月光”的这个“床”,为什么就不能是“井上围栏”呢?!再仔细研究,你会发现,《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是在扬州的一间旅舍。诗人背井离乡,身处异地。在萧瑟深秋的夜晚,一个人走出屋子,踱步到院中。当他站在井台旁时,看到了井边围栏处洒落的如霜的月光,抬头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心中又涌起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这才是符合实情的解释啊!

我们甚至还可以联系到李白的另一首诗《长干行》。其中有这么几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里的“床”,不也应该作“井上围栏”解释吗?谁家的小闺房,男孩子可以随便进去的?就是进去了,谁家小女孩的床,是放在屋子中央,给人绕着玩的?邻居家小男孩骑着竹马来找小女孩玩,两个小朋友在院子里,围着井栏,把弄着青梅,相互追逐,这才是真实的场景吧?

可是,有多少教师还在将错就错地讲着?至少,我发现最新版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上,《静夜思》这篇课文的插图,还是把“床”解释为“供人睡卧的用具”的意思。因为它画的,就是诗人侧卧在床上,通过窗户欣赏窗外的月亮。

再比如,李白的另外一首诗歌,《早发白帝城》。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专业阅读到位,他就会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补充给学生: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天,李白因为参与永王李璘叛乱,被流放“夜郎自大”的夜郎,蛮荒之地。他取道四川赶赴被流放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写下了这一首《早发白帝城》。我想,学生们要是知道这样一个背景,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会读出“两岸猿声啼不住啼不住啼不住哪,轻舟已过万重山万重山万重山……”的感觉;一定会在今后自己的人生路上柳暗花明的时候,想起这首诗。

当然,既然是教师专业阅读,那么,读一些教育教学的理论书也是必然的。前面说到日本佐藤学的协同学习理论。你比如他指出,倾听他人的声音是学习的出发点;越是会学习的孩子越会倾听。——我们有没有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倾听?我们是不是光顾了学生的说和写?再比如,他认为,对话的深入是与自己对话、探索自身模式。也就是说,教学中的对话,除了和文本对话,和师生对话,更重要的,是要走向与自己对话,只有和自己对话,才能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课堂上、教学中,我们有没有给学生足够时间进行盘整和反思?我们有没有给学生自我对话的空间和时间?

再比如,美国加里·鲍里奇的有效教学理论。他提出这样一个图谱: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这些对我们的实际教学是不是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尽管我们说,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长青。但我们别忘了,绝大多数理论,正是从我们的实践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再说专业写作。首先我还是借用朱永新教授的观点。他说,阅读能让我们丰富起来,能让我们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用人类那些最伟大的教育智慧来武装我们,来提升我们。但这是不够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阅读是学的话,那写作就是一种思,思是反思,思是站在自己肩膀上反思,教师仅仅站在大师的肩膀上还不够,教师还要学会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我认为,教师专业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举几个例子。

有一次公开教学,我执教《安恩和奶牛》这样一篇小说。我在对文本深度解读的基础上,进行了自以为“巧妙”的设计:奶牛是怎样一头奶牛?安恩是怎样一个妇人?为什么是“和”,而不是“卖”,也不是“的”?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奶牛”、这样的“安恩”?如果文题变为“我和奶牛”、“安恩和我”,你有什么需要表达?……在课后评点中,听课老师给了我很高的评价,说:挖得深,读得巧,引得高。

然而,我没有被别人的褒扬冲昏头脑,夜深人静,我把课堂录音整理成文字(课堂实录),写着写着,就写出了这么一些问题(反思):平时学生阅读,自己会想到这几个问题么?平时学生阅读,会如课堂上被老师领着那般跳着读、挖着读么?写着写着,不觉背上冒汗:是啊,我口口声声说要“以学为中心”重建教学关系,可是为什么到了自己的课堂里,还是走不出老套呢?

于是我开始改变。我以金圣叹批注式阅读为典范,在课堂中引入“圈点勾画”,以一个“领读者”的姿态,和学生一起老老实实从文章题目入手,从第一段到最后一段开始“原生态”的阅读教学。结果让人吃惊:效果比原来的“精心设计”要好。这个好,是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就这样教学了一段时间,又有一天,在我身边工作的卢锋博士和我谈绘本阅读,他提到了英国学者罗贵荣(Roger Greenaway)提出的“动态回顾循环”(Active Reviewing Cycle )的引导技巧,即4个“F”的提问重点:Facts(事实)、Feeling(感受)、Finding(发现)、Future(未来)。我眼睛一亮: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阅读测评,这4个“F”,不是阅读素养形成的很好路径么?于是,我又开始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和学生在课堂里进行“游戏式”的“4F阅读”。我会带着4个花色代表4个F的扑克牌去到课堂。这给我的课堂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阅读革命。

而所有这些,我都把它用文字及时地记录下来,不图发表,只图记录、归类、整理、反思、创造。

再比如有一次,台湾纪洁芳教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汤姆逊老师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许多年前,汤姆逊老师对着她五年级的学生撒了一个谎,说她会平等地爱每一个孩子。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前排坐着泰迪·史塔特——一个邋遢而且上课不专心的小男孩。事实上,汤姆逊老师很喜欢用粗粗的红笔在泰迪的考卷上画一个大大的叉,然后在最上面写个“不及格”!

直到有一天,汤姆逊老师查看每个学生以前的学习记录表,她才惊讶地发现泰迪之前的老师给的评语十分惊人。一年级老师写道:“泰迪是个聪明的孩子,永远面带笑容,他的作业很整洁,很有礼貌,他让周围的人很快乐!”二年级老师写道:“泰迪很优秀,很受同学欢迎,但他的母亲患了绝症,他很担心,家里生活一定不好过!”

三年级老师写道:“母亲过世,泰迪一定很难过,他努力表现但父亲总不在意。若再没有改善,家庭生活将严重打击泰迪。”四年级老师写道:“泰迪开始退步,对作业不感兴趣,没有什么朋友,有时在课堂上睡觉。”直到此刻,汤姆逊老师才了解到泰迪的困难,并为自己从前对泰迪的态度深感羞愧。

而当汤姆逊老师收到泰迪的圣诞礼物——别人的礼物用丝带及包装纸装饰得漂漂亮亮,泰迪的礼物却是用杂货店的牛皮纸捆起来的——她更觉得难过了。汤姆逊老师忍着心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拆开泰迪的礼物。有的孩子开始嘲笑泰迪送的礼物:一条假钻石手链,上面还缺了几颗假的宝石;还有一瓶只剩四分之一的香水。但是汤姆逊老师不但惊呼漂亮,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带上手链,并喷了一些香水在手腕上,小朋友们全愣住了。

放学后,泰迪留下来对汤姆逊老师说:“老师,你今天闻起来好像我妈咪!”泰迪离开后,汤姆逊老师整整哭了一个小时。从那天起,她不再教“书”,不再教阅读,不再教写作,不再教数学……相反地,她开始“教育孩童”。从那天起,汤姆逊老师特别关注泰迪,而泰迪的心似乎重新活了过来。汤姆逊老师越鼓励泰迪,泰迪进步越快。到了学年末,泰迪已经成为班上最聪明的孩子之一。虽然汤姆逊老师说过她会平等地爱每一个孩子,但泰迪却是她最喜欢的学生。

一年后,汤姆逊老师在门口发现一张纸条,是泰迪写的,上面说,汤姆逊老师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棒的老师!六年过去了,汤姆逊老师又发现另一张泰迪写的纸条,泰迪已经高中毕业,成绩全班第三名,而汤姆逊老师仍然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棒的老师!四年后,汤姆逊老师又收到一封信,泰迪在信里说,有时候大学生活并不顺利,但他仍然要坚持下去,不久的将来要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他再一次告诉汤姆逊老师,她仍然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棒的老师!四年过去,又来了一封信,信里面,泰迪告诉汤姆逊老师,大学毕业后他决定继续攻读更高学位,他也不忘再说一次,汤姆逊老师还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棒的老师!而这封信的结尾多了几个字:“泰迪·史塔特博士”。

故事还没结束。隔年春天又来了一封信,泰迪说他遇到了生命中的女孩,马上要结婚了。泰迪解释说,他的父亲几年前过世了,他希望汤姆逊老师可以参加他的婚礼并坐上属于新郎的“母亲”的位置。汤姆逊老师完成了泰迪的心愿。但你知道吗,汤姆逊老师竟然戴着当年泰迪送的假钻石手链,还喷了那一瓶香水——泰迪母亲过世前最后一个圣诞节用过的香水。

他们相互拥抱,泰迪悄悄在汤姆逊老师耳边说:“汤姆逊老师,谢谢你相信我,谢谢你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让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汤姆逊老师热泪满盈地告诉泰迪:“泰迪,你错了,是你教导我,让我相信我有能力去改变——直到遇见你,我才知道该怎么教书!”

这个感人的故事直接促使我对我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们都知道,遇到生命中的贵人时,要记得好好感激,因为他(她)是你人生的转折点;但我们更要知道,教师这份工作,做得好,我们可以是学生生命中的贵人;做得不好,我们也可能成为学生生命中的罪人。——我们能不能成为学生一生中遇到的最棒的老师?

要成为学生一生中遇到的最棒的老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做一个用学科(语文、数学、外语……)来教学生的老师,而不只是做一个教学生某一学科(语文、数学、外语……)的老师。这两者有着“育人”和“教书”的差别,有着“人师”和“经师”的区别。教师,只有完成了这种转向,才能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才能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而这时候的教师,才真正称得上是“理想教师”。

而这些思考,我把它们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行为中完成,并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些零零散散写就的教育随笔,在2015年交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结集出版成一本书《做一个理想教师》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说到这里,我还是要提到朱永新教授。2002年6月22日,“教育在线”开通的第七天朱老师在教育在线论坛上发了个《“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的帖子,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帖子说:本公司为激励客户成功,决定开办朱永新成功保险;参保对象不限,但尤其欢迎教育界人士;保期十年;投保条件,投保者必须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来本公司;理赔办法,如投保者十年内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声明,本公司只求客户成功,不以赢利为目的,所有利润全部捐赠希望工程。

所谓“保险”当然只是一个玩笑。朱永新教授籍此传达出的是他对勤奋者热情的鼓励和殷切的期望,但消息一出,居然应者如潮,许多人当了真。这其中有许多人,比如吉林的张曼凌老师,苏州的高子阳老师,常州的庄惠芬老师,等等,一批天南海北的年轻教师都行动起来,他们以“写”为纽带,带动阅读,带动实践,活得非常精彩。这些人,当下很多已成为当地名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最后说专业交往。根据李海林教授教师二次成长的理论,教师在第一次成长完成后会进入高原期。进入高原期有这么一些表现:1.教师很难感觉到像前一个时期那样快速成长,相反,他发现自己很多事情都是在重复。2.能保持中等状态的教学效果,但即使更努力,也没有明显的提高,不过一般情况下也坏不到哪里去。3.工作内容和范围长期没有变化,自己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偶尔有一些新的尝试,也看不见什么效果。4.教师发现,自己从同伴那里不能再学到更多的东西,觉得同伴懂的自己也基本上都懂。5.工作热情明显下降,但能维持着基本的工作状态;一部分教师感到工作疲惫。6.开始关心教学理论,但没有哪一种理论完全说服自己。——各位老师请对照一下:你在高原期吗?

那么,怎样走出这样一个高原期呢?除了前面说到的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外,我认为,专业交往,或者称,进入一个好的教师发展共同体,我觉得是一条重要路径。

人在这个世界走一遭,是需要一些尺码相同的人,相扶相携、作伴同行的。前不久,参加“玖玖雅集”读书沙龙活动,深为“雅友”们的情怀所动。这个由苏州工业园区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青年才俊徐飞主持,一帮热爱读书的教师组成的教师发展共同体,由最初的14人,壮大到现在的54人,坚持不懈三年半,每月雷打不动开展一次沙龙活动,收获颇丰。我每一次参加活动都有强烈的归属感,仿佛流浪的心得以回家。虽然,读书是一个人的精神之旅,但偶尔沙龙,尽情分享,就会有一种力量,使你系于不堕,使你不至于迷失方向、松懈精神。

我回顾我个人的成长历程,除了近年的这个“玖玖雅集”,另有两个“组织”助我成长。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个是由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组织的“相约星期六”张家港市语文沙龙。1999年11月3日,在高万祥先生的发起下,我们张家港市的10位中小学语文教师,带着热情,带着憧憬,,也带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情,准备成立一个自己的语文学术团体,开始共同的追求。在这第一次聚会上,我们为这个团体的名称商量了许久:“名师指导小组”?“语文研修班”?“语文名师协会”?“语文文学社”?一个个都被否定了,因为总觉得这些名字或过分庄重严肃或流于世俗平庸。最终 “洋为中用”地定名为“沙龙”。从那一天开始,“相约星期六”成了这一群语文教师最温馨的时候。因为每到双周星期六的下午,我们都开展语文沙龙,开展教学思考、分享读书心得、讨论热点话题,甚至赶赴上海,拜见于漪、黄玉峰等名师,聆听指教。这一下就坚持了很多年。这10位参与者,除了早就是特级教师的高万祥先生和蔡明先生,其他8人后来先后又有6人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我是6人中最晚评上的。另外2人一位去了上海,一位去了高校,发展得也都不错。尽管说,特级、正高这些都是外在物,但一个小县城的一个小团体涌现这么多语文特级教师,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相约星期六”语文沙龙这个教师发展共同体,对每一位成员的专业成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一个教师发展共同体,就是朱永新教授发起并倡导的新教育。我是新教育实验早期的参与者,这个实验“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等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在新教育实验的阵营中,我感到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开始崇尚人本,憧憬人本主义教育,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我开始认识到教育应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把着眼点放在“学”的研究和指导上,而不是“教”的研究和提升上,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鼓励大胆的发言、激烈的争论,倡导多维互动的活动,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我开始努力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群体形象中挣脱出来,成为“个人”,不再把教育看作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看作是出于职业责任或者职业良心的活动,而把教育活动当作人生的幸福体验;开始在教育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实践自己的创意,享受自己的成功,追求自我的实现……行动,就有收获。那几年,我快速成长,不仅于30周岁被破格评聘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而且很快成为了苏州市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并且在41岁成为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再后来,在新教育实验这个共同体中,朱老师又把打造生命教育课程、研发《新生命教育》教材的任务交给了我,并让我组建团队。从2004年出版《生命课》系列丛书,到参与完成并修订《生命教育课程标准》,再到出版《生命教育》《班会18课》《素质养成读本》等,在生命教育探索和实践的路上,我走得很投入很快乐。期间,我参与了十多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并发表演讲,两次获得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彩虹奖”;在全国25个省市作了100多场关于生命教育的报告;成为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专家委员会首批专家、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届常务理事。当下,我们的新生命教育团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开发小学至高中12个年级的生命教育专设课程,编写一套符合中国教育国情和儿童发展需要的生命教育专设课程教材,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多所学校开展实验,努力使学生“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培育落到实处。

讲到这里,我想说,教育是一种唤醒。这不是我说的。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激发出来,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里尔克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说的:“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心挖掘一个深的答复。回到今天的题目“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上来,我们做教师的,是不是首先要唤醒我们自己,“在自身内心挖掘一个深的答复”: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教育,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教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让我们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我的回答是:“用生命唤醒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用生命润泽生命。”这是我的教育理想,也是我的教育实践。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相关文章

  • 我校老师听华东师大宁本涛教授的讲座

    《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 高效课堂秘诀

  • 火柴教育培训所忆~上海

    火柴教育培训所忆~上海 Day1;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也许好多人未曾想过?包括我自己也从...

  • 我们的幸福生活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什么是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从晨诵课上,孩子们精神饱满地朗诵声...

  •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新教育提倡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大家也曾问自己,新教育的生活幸福吗?发自内心的声音,不幸福。但是...

  • 瞻仰大师的教育金句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 教育是什么?培育完整的人格。 教育不是培养人才,而且培养人。 关系:教育是关系...

  • 做一名安静的老师

    曾经有一句话很打动我:“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的,幸福完整。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

  • 相亲相爱一家人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

  • 我想记住你在乎的每一个日子

    新教育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理解的幸福完整,就是老师能与学生融为一体,学生信任老师,老师关爱学生,就像一...

  • 我的理想课堂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提出“新教育: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的理想课堂是想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

  • 还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朱永新教授的未来新教育理念。这个理念颠覆了我的三观,非常的吸引我,什么是幸福完整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nin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