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作原文】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七月,词人陆游在南郑四川宣抚使司幕中。这年春天,四十八岁的词人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的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南郑是当时的抗金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两人意气相投,收复失地的热情极高。这首词描写了夜登高兴亭所见的南郑前线之景,表达了词人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和强烈的爱国激情。
全词充满浪漫、豪迈之气,充分显示出词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自信奋发的英雄气概。词之上片,重在以景融情。词之下片,重在借景抒情。
这首词手法精妙,风格豪放。全词综合运用了以景融情、借景抒情、以典寄情以及拟人、反问和想象等多种手法,暗示词人所憧憬的抗金战争之前景,开朗而不消沉,悲愤而未绝望,慷慨而无颓丧,风格直露豪放,充满乐观气氛和胜利在望的高昂情绪。此作在南宋爱国词作中亦是不多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