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说到了《春秋》这部著作,简单的说了说这部书是如何如何介绍的,也就是简单的说说在某年的某月,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这么一句话,就是《春秋》整本书的内容。
如同我们今天记流水账的方式相同,仅仅就是抓住某年的某样大事,把它浓缩成一句话写下来。但为什么这么简简单单的记叙方式,影响会如此深远?
这当然不无它的道理,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本“流水账单”,就算上面只是说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今天、或者明天吃什么,都会有大量的史学家对其进行研究,更何况是孔夫子所作的呢?
好吧,开个玩笑。
儒家经典可以分为经、传两类,大概是教科书和教辅的关系。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春秋》虽然是一部编年史,但古人却把它尊奉为经,当做意识形态的最高纲领。《春秋》这部书,虽然记叙非常简短,但里面的内容可以说是字字珠玑。
如果我们要说一个人非常的坏,做了怎样伤天害理的事情,我们会直接骂他:混蛋、禽兽。但孔夫子作为圣人,怎么能和我们一介凡人相提并论呢?
如果他要说一个人品行非常端正,是一位正人君子,那么就会说他是一个人;那如果他要说一个人品行非常的不端,是一个十足的小人,那这样应该怎么称呼呢,这时候就会说他是一只人。
因此,《春秋》这部书就产生了非常多的解读,最出名的有三本,《左氏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这三部书也几乎成为了每个读书人必看的经典。
这三部书,由于其对于《春秋》的解读不一,所以给人带来的启发也就完全不一样。虽然他们都极力的说明自己信奉的那部书,才是对《春秋》最好的解读,甚至价值与《春秋》齐平,但这件事情我们谁也不知道,就留着给史学家们商议吧。我们只需要嗑着瓜子看看热闹就好。
我们先抛开《公羊传》和《谷梁传》,留到以后再讲。今天就来讲一讲昨天提到的《左传》,也就是上面说到的《左氏春秋》这部书。
《左传》是一部记事详细周密的史书,史料价值远远高于《春秋》,可以说,没有《左传》就读不懂《春秋》,但它在儒家系统里的地位相当低,属于“传”的一种,只是帮助人们用来理解《春秋》的一本教辅。
《春秋》讲一件事,无论多大的事情都是一笔带过、毫不拖沓,而《左传》讲同一件事却千言万语,不但“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尾”六个要素一应俱全,而且还会交代事情的背景,引入第三方的评论,把每一个故事都讲得活灵活现、千回百转,让读者有一种一口气读完的冲动。
好了,今天就先到这里吧,明天我会结合《春秋》与《左传》两部书,来给大家说明这两部书的主要差别到底在哪里。
这里,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请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我的问题是:如果说《春秋》真的是一本介绍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的吃喝拉撒,那么今天的史学界对于《春秋》还会如此重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