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摄影 故事 文学国学与传统文化简友广场
《智囊全集》原文、译文:建议收藏,终身受益

《智囊全集》原文、译文:建议收藏,终身受益

作者: 義山 | 来源:发表于2019-07-13 20:59 被阅读1次

    《智囊全集》初编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是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书中所表现的人物,都在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

    《智囊全集》原文、译文:建议收藏,终身受益

    第一部 上智 第二部 明智 第三部 察智 第四部 胆智 第五部 术智 第六部 捷智 第七部 语智 第八部 兵智 第九部 闺智 第十部 杂智

    上智部·总序

    冯子曰:智无常局,以恰肖其局者为上。故愚夫或现其一得,而晓人反失诸千虑。何则?上智无心而合,非千虑所臻也。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人动而愈纷,我静而自正;人束手无策,我游刃有余。夫是故,难事遇之而皆易,巨事遇之而皆细;其斡旋入于无声臭之微,而其举动出人意想思索之外;或先忤而后合,或似逆而实顺;方其闲闲,豪杰所疑,迄乎断断, 圣人不易。呜呼!智若此,岂非上哉!上智不可学,意者法上而得中乎?抑语云“下下人有上上智”,庶几有触而现焉?余条列其概,稍分四则,曰“见大”、曰“远犹”、曰“通简”、曰“迎刃”,而统名之曰“上智”。

    译文及注释

    冯梦龙说:真正的智慧没有固定的法则可以遵循,而要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采取恰如其分的对策。所以愚昧的人,偶尔也会表现出智慧来;倒是聪明的人常常因为谨守着某些原则而考虑太多,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为什么呢?真正的大智慧其实是“无心”而至的,并非只要周全考虑就能达到。别人看到小的方面,我能看到大的方面。别人能看到眼前的,我却能看到长远的。别人越动越乱,而我却以静制动。别人束手无策的事情,我却游刃有余。这样的话,看起来难的事情处理起来都很容易,大的事情也能像小事情一样处理。所以能充分灵活、很有弹性地深入变动无常的局势之中,而其拟定的对策,也往往能出乎常人的意料。有时候开始时有悖常理而后来却完全符合事理,有时候看起来似乎违背常识而实际上却顺乎事理。当其从容悠闲之时,却受到豪杰之士的怀疑,只有等到问题全部解决,才能看清这种深远通透的智慧来,连圣人也不能改易。啊!这样的智慧,确实是大智慧!这样的大智慧是不可学的,是像人们通常认识的“取法乎上而得乎中”吗?还是像人们所说的“一些不见得聪明的人偶然表现出的上等智慧”,也往往能够对我们做人处世有启发作用呢。因此,我把这些智慧实例一一列举出来,并将其分为四卷,分别是“见大”、“远犹”、“通简”、“迎刃”,而总其名为“上智”。

    明智部·总序

    冯子曰:“有宇宙以来,只争‘明’、‘暗’二字而已。混沌暗而开辟明,乱世暗而治朝明,小人暗而君子明;水不明则腐,镜不明则锢,人不明则堕于云雾。今夫烛腹极照,不过半砖,朱曦霄驾,洞彻八海;又况夫以夜为昼,盲人瞎马,侥幸深溪之不陨也,得乎?故夫暗者之未然,皆明者之已事;暗者之梦景,皆明者之醒心;暗者之歧途,皆明者之定局;由是可以知人之所不能知,而断人之所不能断,害以之避,利以之集,名以之成,事以之立。明之不可已也如是,而其目为‘知微’,为‘亿中’,为‘剖疑’,为‘经务’。吁!明至于能经务也,斯无恶于智矣!

    译文及注释

    冯梦龙说:自从有了宇宙以来,就有了“明”和“暗”的对比与争斗。混沌时期“暗”而开天辟地时“明”,乱世“暗”而治世“明”,小人“暗”而君子“明”;流水不明就会腐烂肮脏,镜子不明则无法照影鉴衣,人如果不明则会陷入混乱愚昧之中。萤火虫的光再大,其光不过半块砖头大小,太阳在高空运行,其光辉照彻天下各处;何况把夜间当成白天,就像盲人骑着瞎马一样,怎么可能不坠入粉身碎骨的深渊之中呢?所以,对于“暗”者不明白的事,都是“明”者了然于胸的事;对于“暗”者变幻莫测的事,都是“明”者很确定的事;对于“暗”者不知如何选择的事,都是“明”者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因此能洞见一般人所无法洞见的,能决断一般人所难以决断的,躲开可能的灾祸,获取可能的利益,甚至建立不世之功勋,成就万古的声名,这就是真正的智者之“明”。本部分为四卷,分别为“知微”、“亿中”、“剖疑”、“经务”。唉,能把智慧之明用于天下国家的大事上,这便是智慧最高的善用了。

    察智部·总序

    冯子曰:智非察不神,察非智不精。子思云:“文理密察,必属于至圣。”而孔子亦云:“察其所安。”是以知察之为用,神矣广矣。善于相人者,犹能以鉴貌辨色,察人之富贵福寿贫贱孤夭,况乎因其事而察其心?则人之忠佞贤奸,有不灼然乎?分其目曰“得情”,曰“诘奸”,即以此为照人之镜而已。

    译文及注释

    冯梦龙说:“智慧需要明察,才能显示出其效用,而明察若不以智慧为基础,则难以真正洞悉事物的精微关键之处。”子思说:“条理清晰,细致明辨,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孔子也说:“观察他做事情安与不安。”从而知道明察的作用,是非常神圣和广泛的。善于相面的人,能从一个人的长相神色,看出一个人的富贵或贫贱,长寿或夭折来。同样的,从一个人的行为处世之中,也能清楚判断出他是忠直还是奸邪,是贤能还是愚昧。因此,本部分为“得情”和“诘奸”两卷,可以用来作为照见人心的明镜。

    胆智部·总序

    冯子曰:凡任天下事,皆胆也;其济,则智也。知水溺,故不陷;知火灼,故不犯。其不入不犯,其无胆也,智也。若自信入水必不陷,入火必不灼,何惮而不入耶?智藏于心,心君而胆臣,君令则臣随。令而不往,与夫不令而横逞者,其君弱。故胆不足则以智炼之,胆有余则以智裁之。智能生胆,胆不能生智。刚之克也,勇之断也,智也。赵思绾尝言:“食人胆至千,刚勇无敌。”每杀人,辄取酒吞其胆。夫欲取他人之胆。益己之胆,其不智亦甚矣!必也取他人之智,以益己之智,智益老而胆益壮,则古人中之以“威克”、以“识断”者,若而人,吾师平!

    译文及注释

    冯梦龙说:要肩负天下的大事,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而可否胜任,则取决于智慧,这勇气和智慧,就称之为“胆智”。知道水会溺人却不被淹溺,知道火会灼人却不被烧灼,这样的躲开淹溺和烧灼,并不是缺乏勇气的行为,而正是智慧的表现。然而若自信能入水而不淹溺,近火而不烧灼,则即使赴汤蹈火,又有何伤害可言呢?胆智二字,智在上而胆在下,勇气的运用必须服从于智慧的判断,若智慧的判断认为应当勇往直前却裹足犹豫,这是勇气不足,有待智慧的锻炼。若是未经智慧的判断而逞强蛮干,则是勇气有余而需要用智慧来约束。智慧能生出勇气,勇气却不能增加智慧,所以真正刚强勇敢的人,必然是智慧过人者。赵思绾曾说:“生食人胆到一千,就会无敌于天下。”因此他每回杀死一人,便取出其胆来下酒,这样妄想以他人之胆来增加自己的勇气的行为,不但无益于勇气的养成,而且是愚昧不智的行为。相反的,以他人的智慧来增进自己的智慧,却是有效而自然的,如此,不仅智慧增加,且勇气也能够自然成长。因此本部收集古人胆智的实录,分为“威克”、“识断”两卷,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的老师。

    《智囊全集》原文、译文:建议收藏,终身受益

    术智部·总序

    冯子曰:“智者,术所以生也;术者,智所以转也。不智而言术,如傀儡百变,徒资嘻笑,而无益于事。无术而言智,如御人舟子,自炫执辔如组,运楫如风,原隰关津,若在其掌,一遇羊肠太行、危滩骇浪,辄束手而呼天,其不至颠且覆者几希矣。蠖之缩也,蛰之伏也,麝之决脐也,蚺之示创也,术也。物智其然,而况人乎?李耳化胡,禹入裸国而解衣,孔尼较猎,散宜生行贿,仲雍断发文身,裸以为饰。”不知者曰:“圣贤之智,有时而殚。”知者曰:“圣贤之术,无时而窘。”婉而不遂,谓之“委蛇”;匿而不章,谓之“谬数”;诡而不失,谓之“权奇”。不婉者,物将格之;不匿者,物将倾之;不诡者,物将厄之。呜呼!术神矣!智止矣!

    译文及注释

    冯梦龙说:“术即方法,真正的方法是从智慧中产生的;而通过适当的方法,智慧才能发挥无比的功用。没有智慧而只强调方法,就如同傀儡之戏的变化,非但于事无益,而且只是一场闹剧罢了;只有智慧而没有方法,则像驾车行船的人,在风平浪静或平坦广阔的原野上时,一切好像都得心应手,但一遇羊肠小道或险滩大浪,则束手无策,想不倾覆都难。蠖虫在行进时要有伸有缩,冬季的昆虫要藏于地下过冬,至春才出来,麝在被人追逐时会产生分泌物,蟒蛇翻身示创以明胆已被人取走,这都是对方法的运用。连动物都有这样的智慧,何况是人呢?老子李耳教化胡人,大禹进入裸人国而脱去衣服,孔子与人比赛打猎,散宜生的行贿,仲雍南入蛮夷,断发文身,以裸身为服饰。”无知的人说:“圣贤之人的智慧有时也有穷尽的时候。”智慧的人说:“圣贤之人的方法,没有穷尽的时候。”有时婉转而不直行,称之为“委蛇”;有时暂且隐匿不显,称之为“谬数”;有时诡谲而不失原则,称之为“权奇”。若不懂婉转,外物就会压制他;不懂隐匿,外物就会倾陷他;不懂诡谲,外物就会困厄他。唉呀!方法太神妙了,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捷智部·总序

    冯子曰: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然而一息固百年之始也。夫事变之会,如火如风。愚者犯焉,稍觉,则去而违之,贺不害斯已也。今有道于此,能返风而灭火,则虽拔木燎原,适足以试其伎而不惊。尝试譬之足力,一里之程,必有先至,所争逾刻耳。累之而十里百里,则其为刻弥多矣;又况乎智之迟疾,相去不啻千万里者乎!军志有之:“兵闻拙速,未闻巧之久。”夫速而无巧者,必久而愈拙者也。今有径尺之樽,置诸通衢,先至者得醉,继至者得尝,最后至则干唇而返矣。叶叶而摘之,穷日不能髡一树;秋风下霜,一夕零落:此言造化之捷也。人若是其捷也,其灵万变,而不穷于应卒,此唯敏悟者庶几焉。呜呼!事变之不能停而俟我也审矣,天下亦乌有智而不捷,不捷而智者哉!

    译文及注释

    冯梦龙说:“成大事的人争的是百年,而不是片刻。然而一时的成败,却恰好是千秋成败的开始。尤其是在事物激变的时候,就会像大火漫天一样瞬间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愚昧的人往往过不了当前的考验,如果这样,哪里还有千秋大事的成败可言呢?而真正的智者,能立刻远离灾患,并将那漫天大火消弭。因此,这样的激变,刚好提供给了智者显示自己才智的机会。以一里的短距离跑步为例,先到后到虽然相差的时间往往很短;但是十里百里的长路累积下来,所差的时间就会很大。更何况智慧的人和愚蠢的人的迟速差别,本来就要远远大于人跑步速度的差异。”兵法中说:“用兵只有笨拙的迅捷,而没有什么巧妙的迟缓。”迅捷而不巧妙的,时间长了肯定更笨拙。就像把一壶美酒摆在大街之上,先到的人能畅饮大醉,其次到的人也还能喝到几杯,至于最后到的人就只能是口干舌燥地败兴而返了。用人力来摘树叶,一天一棵树也摘不完,而秋风一起霜雪一降,一夜之间树叶就会全部陨落了,天地造化的速捷便是这样的。人们如果能够掌握天地造化的意境,则当然能在事物激变的当下灵活应变,而不会在仓促之间束手无策,这便只有真正敏悟智慧的人才可能做到吧!唉,激变的事物是不会停滞下来等人想办法去应对它的,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因此,天底下哪有智慧而不敏捷,敏捷而无智慧这回事呢?

    语智部·总序

    冯子曰:智非语也,语智非智也,喋喋者必穷,期期者有庸,丈夫者何必有口哉!固也,抑有异焉。两舌相战,理者必伸;两理相质,辩者先售。子房以之师,仲连以之高,庄生以之旷达,仪、衍以之富贵,端木子以之列于四科,孟氏以之承三圣。故一言而或重于九鼎,单说而或强于十万师,片纸书而或贤于十部从事,口舌之权顾不重与?“谈言微中,足以解纷”;“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智泽于内,言溢于外。《诗》曰:“唯其有之,是以似之。”此之谓也。

    译文及注释

    冯梦龙说:智慧不等于言语本身,言语上的聪明机巧不等于一个人有智慧,喋喋不休的人一定不会有好结果,反倒是那些看似不能言的人能够成功,因此智慧的人,又何需机巧的语言能力呢?然而也有另一个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两方不同的言论激辩,有理的一方当然会获胜;两种不同的道理互相质难,善于辩解的一方会占得先机。历史上张良因此成为王者之师,鲁仲连因此获得了高名,庄子因此而有旷达的哲学,张仪、公孙衍因此而享有荣华富贵,子贡因此成为孔子的学生,孟子因此继承了儒家思想。因此,有时一句话比朝廷的权威还重要,有时一个游说可以敌过十万军队,有时一纸建言比所有的州郡佐吏的辛苦工作还要有用,又怎么能不重视言语呢?精微的言论,可以解开纷杂的困境。语言虽然有道理但是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久远。而言语是否有智慧也可以看出来,内心有充溢的智慧,自然会生出智慧的言语来。《诗经》说:“因为内在是这个样子,因此表象看来是这样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兵智部·总序

    冯子曰:岳忠武论兵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愚以为“智”尤甚焉。智者,知也。知者,知仁、知信、知勇、知严也。为将者,患不知耳。诚知,差之暴骨,不如践之问孤;楚之坑降,不如晋之释原;偃之迁延,不如罂之斩嬖;季之负载,不如孟之焚舟。虽欲不仁、不信、不严、不勇,而不可得也。又况夫泓水之襄败于仁,鄢陵之共败于信,阆中之飞败于严,邲河之縠败于勇。越公委千人以尝敌,马服须后令以济功,李广罢刁斗之警,淮阴忍胯下之羞。以仁、信、勇、严而若彼,以不仁、不信、不严、不勇而若此。其故何哉?智与不智之异耳!愚遇智,智胜;智遇尤智,尤智胜。故或不战而胜,或百战百胜,或正胜,或谲胜,或出新意而胜,或仿古兵法而胜。天异时,地异利,敌异情,我亦异势。用势者,因之以取胜焉。往志之论兵者备矣,其成败列在简编,的的可据。吾于其成而无败者,择著于篇,首“不战”,次“制胜”,次“诡道”,次“武案”。岳忠武曰:“运用之妙,在乎一心”。武案则运用之迹也。儒者不言兵,然儒者政不可与言兵。儒者之言兵恶诈;智者之言兵政恐不能诈。夫唯能诈者能战;能战者,斯能为不诈者乎!

    译文及注释

    冯梦龙说:岳飞论兵法说:“仁、智、信、勇、严,为将用兵的人缺一不可。”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智”。“智”就是知悉。知悉就是要知悉仁、信、勇和严。作为将帅,就怕不知悉形势。真的知悉形势,那么夫差暴露战士尸骨于中原的行为,不如勾践励精图治,抚死问孤的“知仁”做法;楚国坑杀秦降兵,不如晋国的释放俘虏“知信”的做法;荀偃对栾黡,及不上知姑息迁就,及不上荀营的斩嬖的“知严”的做法;季孙氏与吴盟于莱门,比不上孟明视焚船以自绝退路的“知勇”。虽然想要不仁、不信、不勇、不严也不可能。更何况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就败于仁,楚共王在鄢陵之战中败于守信,三国时的张飞在阆中被杀败于驭下太严,晋国的先毅在邲河之战失败在于勇猛冒进。越公杨素斩杀士兵立威取胜是不仁,赵奢在作战中因为不守信用取胜,李广不设刁斗警戒,宽待士卒,不严而取胜,韩信忍受胯下之辱,不勇却成了名将。一些人以仁、信、勇、严而成功,而另一些人以不仁、不信、不严、不勇也取得了成功。这是为什么呢?智与不智确实不同而已。愚蠢的碰到聪明的,则聪明的胜;聪明的遇到更聪明的,则更聪明的胜,因此历史上的战争,有不战而取得胜利的,有百战百胜的;有正大光明获胜的,也有以奸诈之计取胜的;有以史无前例的战法获得胜利的,更有仿效古人的兵法而获胜的。天时、地利、敌情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对敌作战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正是选择了正确方法,因之取得了胜利。历史上的兵书有很多,其成败得失也都记载得非常明确,我这里只是记录历史上一些用兵不败的故事,首先是“不战”,其次是“制胜”,其次是“诡道”,其次是“武案”。岳飞说:“运用之妙,在乎一心”。这些故事便是用心巧妙运用的真实例子,或许可以供作印证启发之用。儒者不屑于谈论军事,这是由于儒者没能力谈论兵法的缘故。儒者总是说用兵不可以用欺诈的手段取胜,但是真正有用兵智慧的人,最怕不能想出各种诡诈的作战方法来。只有能运用奸诈手段之人才能作战,能作战的人能不使用奸诈的手段吗?

    闺智部·总序

    冯子曰:语有之:“男子有德便是才,妇人无才便是德。”其然,岂其然乎?夫祥麟虽祥,不能搏鼠;文凤虽文,不能攫兔。世有申生,孝己之行,才竟何居焉?成周圣善,首推邑姜,孔子称其才与九臣埒,不闻以才贬德也!夫才者,智而已矣,不智则懵,无才而可以为德,则天下之懵妇人毋乃皆德类也乎?譬之日月:男,日也;女,月也。日光而月借,妻所以齐也;日殁而月代,妇所以辅也。此亦日月之智,日月之才也!今日必赫赫,月必噎噎,曜一而已,何必二?余是以有取于闺智也。贤哲者,以别于愚也;雄略者,以别于雌也。吕、武之智,横而不可训也。灵芸之属智于技,上官之属智于文,纤而不足,术也。非横也,非纤也,谓之才可也,谓之德亦可也。若夫孝义节烈,彤管传馨,则亦闺闼中之麟祥凤文,而品智者未之及也。

    译文及注释

    冯梦龙说:俗语说:“男人有德便是才,妇人无才便是德。”这话当然不对。就像麒麟虽然是吉祥之物,但不能捕鼠;凤凰虽然是美丽的象征,但不能猎兔。而像春秋时期申生这样的仁孝,也不能代表他有治国定乱的才能。周朝最被称誉的女子,首推邑姜,孔子赞赏她的才能不下于当时的所有功臣豪杰,圣人没有因为邑姜的才能而贬损她的德行。所谓的才能,也就是智慧,没有智慧就是无知,如果没有才干等于有德,那是否等于说天下那些无知的村姑村妇,都是德行高洁之人呢?就如同日月,男子如日,女子如月。月亮要借助日光才能明亮,所以妻子向丈夫行芹,日落之后月光照明,因此女子是男子的辅助,这就是日、月的智慧和才能。当太阳照耀的时候,月亮肯定是隐晦的。那么只要有一个照耀天空就可以了,何必有两个呢?这就是我编集“闺智”部的原因。编集“贤哲”卷,是为了与愚蠢者相区别;编集“雄略”卷,是为了与其他妇女相区别。至于吕后与武则天的智慧,那是专横而不足为训。而灵芸一类人的智慧在于技巧,上官一类人的智慧在于文采,都是细枝末叶,不足称为智慧,只是一种术业。至于这些不是专横、不是心计的,称为才能也可以,称为德行也可以。至于孝妇烈女一类,已载于史册,如同妇女中的麒麟和凤凰,而研究智慧的人一般都不把他们置于此类人之中。

    杂智部·总序

    冯子曰:智何以名杂也?以其黠而狡,慧而小也。正智无取于狡,而正智或反为狡者困;大智无取于小,而大智或反为小者欺。破其狡,则正者胜矣;识其小,则大者又胜矣。况狡而归之于正,未始非正;小而充之于大,未始不大乎?一饧也,夷以娱老,跖以脂户,是故狡可正,而正可狡也。一不龟乎也,或以战胜封,或不免于洴澼,是故大可小,而小可大也。杂智具而天下无余智矣。难之者曰:“大智若愚,是不有余智乎?”吾应之曰:“政唯无余智,乃可以有余智。太山而却撮土,河海而辞涓流,则亦不成其太山河海矣!”鸡鸣狗盗,卒免孟尝,为薛上客,顾用之何如耳。吾又安知古人之所谓正且大者,不反为不善用智者之贼乎?是故以“杂智”终其篇焉。得其智,化其杂也可;略其杂,采其智也可。

    《智囊全集》原文、译文:建议收藏,终身受益

    译文及注释

    冯梦龙说:智慧为什么可以称之“杂”。这指的是一些狡诈、卑小的智慧。纯正的智慧不应该是狡诈的,但是纯正的智慧常常被狡诈者所困扰;大的智慧不应该是卑小的,但大的智慧常常被卑小者欺侮。只有破除狡诈,纯正的智慧才能取胜;认识卑小,大的智慧才能取胜。何况狡诈发展变为纯正,未曾不是纯正的智慧;卑小而变为大智,未曾不是大的智慧。同样是饧,伯夷是用来给老人吃,以使他们快乐,而盗跖则用来润滑门枢,以便偷盗时没有声响,因此说狡诈可以变为纯正的智慧,纯正的智慧可变为狡诈。一双不怕皲裂的手,可以有助于在战争中取胜,也可以使人不惧怕在水中漂洗棉絮,所以说正大的智慧也可以变成卑小的智慧,卑小的智慧也可以成为正大的智慧。所以说具备了杂智则天下就没有其它的智慧了。有人辩驳说:“对于那些大智若愚者,是不是也算一种其他的智慧呢?”我回答说:“纯正的智慧中没有其他的智慧,但也可以包括其他的智慧。就好像泰山不会拒绝小的土块,而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海不会拒绝任何一条小溪,而能成就它的博大。”因此即使是鸡鸣狗盗的小伎俩,不仅能够成为孟尝君的座上客,而且可以将孟尝君从暴秦的手中拯救出来。主要看你是如何运用这些智慧。我们又怎么知道古人所说的正大的智慧,不会成为不善于利用智慧的人的祸害呢?所以我以“杂智”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篇。得到智慧,化去那些杂事是可以的。略去那些杂事,采其智慧也可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智囊全集》原文、译文:建议收藏,终身受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tv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