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周六晚上的聚会属于父母那个年代的话,那么周日晚上的饭局绝对是不折不扣的“回忆杀”。
一众先后脚留校工作的“老帮菜”,相约在群力地区近乎城郊的楼盘一隅。相熟太久,见面已无需寒暄客套,不是冲动地怼上一拳,就是调侃地骂上几句。茶台旁边的麻将机,已经围坐了四位兄弟,打牌只是互动媒介,口头的交锋才是兴致所在。
今天张罗事儿的这位老哥,离开学校去省直机关恐怕得有十年以上了。曾经的办公室主任,如今担纲下属单位一把手,脸上绽放出难得的轻松自在。以前还经常在学校周边的夜场(二悠)撞见,最近几年应该是忙于孩子陪读,出来吃喝也大大收敛了。本应作为首要主题、喜获升迁的那位兄弟,因为爱人身体突发状况赴京检查,遗憾地缺席了这场活动。希望家人平安,我们下次再约。
尚未开场,浓烈的氛围早已令情绪升温;几盅白酒下肚,当年的感觉立马附体。带学生军训的那些荒唐事儿,某人喝一瓶多啤酒便酒精中毒被送去医院的糗事儿,假期团建不听指挥被领导训斥的尴尬事儿,又被七嘴八舌地相互揭发出来,一边引发阵阵哄笑,一边渗透丝丝酸楚。想想偶尔走散的老兄弟,看看时常欢聚的眼前人,人生最好的那么几年或十几年,原来懂你的那些人,一直都在不远的身边。
我们这些45-50岁之间的中年人,不敢说经历太过丰富,至少也是老于人情世故。从意气风发、一心朴实的奋青,到现在疲于拼争、回归家庭的大叔,岁月的磨砺必不可少,挫折的摧残功不可没。可是,这样又有什么不好呢?不就是大多数同龄人当下该有的样子吗?
不必试图从眼角或发际去寻觅风尘与沧桑,该有的掩藏不了,该来的推拒不掉。别人眼中的你,也是注定的复杂深奥。不如就这样若即若离地彼此欣赏,时而隐入人潮,时而难忘今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