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创作中华文学圣贤书友会
《论语•公冶长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作者: 唐古拉的呼唤 | 来源:发表于2022-09-18 21:54 被阅读0次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意: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是‘文’?”孔子说:“他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孔文子,卫大夫,名圉。死后谥号为文。谥号起源于西周,为了鼓励一些美好的德行,为社会带来一种好的影响,在人去世后有专门机构根据此人的品行功德,给予一个文、成、康、定等谥号。其实还有另一种,因为品行恶劣不堪,而选用哀、厉、炀、幽、厉等字的,用来警醒世人。文这个谥号一般是道德、才能、勤学诸方面较优才能得到的。

    子贡如此问,是历史上的孔文子的品德有失,孔子说此人有两个明显的优点: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瑕不掩瑜,缺点掩盖不了优点,故而孔圉得谥为文。

    敏而好学,聪明反应快,还勤奋好学,这一点很难能可贵。时人聪明者,多倚恃着自己的聪明,不肯好好向学,认为有省力的捷径可走。而孔文子是个聪慧的人,做事做学问都很勤勉,是非常好的一种品质。

    不耻下问,不仅仅向德高望众者学习,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也乐于去求问,并不以这样做为可耻。这一点孔子就是一个践行者,他与自己的学生们往往是边教边学的状态,也随时随地向身边的百姓和群众学习。《列子·汤问》中《两小儿辩日》就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知识是无穷尽的,孔子面对孩童也是虚心求教,并不以自己的学识渊博就武断地给个判定。孔子自身对周礼非常熟悉,去祭祀周公的太庙时也是事事问询,而不以礼学专家自居。

    弟子规中说,“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就人问,找知道的人寻求帮助,求得确切的道理。孔文子也是这样一位虽然博学但是又不耻下问的人,愿意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从而增加自己的智慧与才能,有向万事万物学习的精神和品德。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手机电子设备的操作,往往会求助几岁的孩童,孩童似乎天生有好奇心,这些设备的操作没人教自己琢磨下就用的很是顺畅,无师自通一般,比所谓的大人接受度快多了。孩子们的世界纯净无功利心,不象成人世界的复杂。这些都是我们要向稚童学习的地方。

    没有人是一个全才,总会有自己的知识面涉及不到的地方,因此,“三人行必有我焉”,至于这老师的身份地位,其实是无关紧要的,以学问和知识的获得为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公冶长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zc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