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448961/f212c5e5b94ca54b.jpeg)
自从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苏州枫桥因此就名扬天下了,在文人的笔尖流转,在书本之上被人们传唱。
在一片细雨中,我独自来到枫桥。
枫桥还在那里。只是斑驳的鹅黄里,多了一些旧。
枫桥,在寒山寺北,距山门不过百步之遥,犹如一弯新月横跨在枫江之上。枫江,又称枫桥塘、枫里星河,南接胥江、越来溪,是苏州古城和太湖的另一条北上水道。南宋范成大《吴郡志》曰“枫桥,在阊门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末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因为枫桥横跨古运河之上,一头连着铁铃关,每当漕粮北运经过这里,就封锁河道,所以枫桥旧时曾叫“封桥”。也许是因为不了解情况的张继把“封”误以为“枫”,写下这首千古流传的小诗,后人随着传承《枫桥夜泊》的文化,也逐步的接受了“枫桥”吧。封桥变成枫桥,不仅仅是具有了字面的形象美,更多的是具有了文化的魅力。
来到枫桥,蒙蒙细雨中的古河、古桥、绿竹、亭榭,更显得幽美和空灵,仿佛时空在倒转,历史在回眸,有一种“孤蓬泊处雨潇潇”和心静神宁的感觉。
枫桥景区其实就像一个舟形的岛,运河的水面平静无波,但是却无声地湮没千年的往事。
运河其实并不宽,两岸都是条石砌就,很整齐,也很壮观。为了迎合诗意,在园区中种下了很多枫树。
亭台轩榭还是很多的,绝不是张继当年的萧瑟秋月。如今,这片区域也不再是姑苏城外了。
行至不远处,“江枫草堂”四个端庄、秀雅的大字映入眼帘。走进草堂,只见堂内桌椅、条几、花几一应俱全。这里是历代文人雅士经常聚集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吟诗作画,听琴品茶,并且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看过江枫书画院、吴门古韵戏台、听钟桥、唐寅诗石、枫桥古街和惊虹渡等景观,我们又一次来到张继的“夜泊”处。张继展卷坐姿铜像伫立在枫桥河边,那首著名的《枫桥夜泊》醒目地写在他身边小屋雪白的墙壁上。
仰望枫桥,不过是一孔石桥,东堍与铁铃关相连。能如此有名,完全是因为张继这首诗的文化传承。
枫桥是苏州有名的古迹,始建年代不详。当年张继夜泊时所见的唐代古桥早已不存,现在的这座半圆形单孔石桥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建的。游人可乘坐画肪,穿行桥洞,在水上饱览古桥、古关、古镇、古刹的清幽景色,领略《枫桥夜泊》的意境。
那座名为枫桥的桥还是高高地矗立在大运河上,弯弯地象半弧明月。与桥相依的铁岭关楼阁,砖石已经黑朽,一些爬山虎类的植物,游离在四周的墙体上,显示着沧桑。
唐人张继用一幅写意的水墨丹青,牵扯出一缕深浓的思绪,枫桥就岿岿然地亮起在天涯旅人的心中了。
张继远赴长安考取功名,连考六次二十年,未中,《枫桥夜泊》写于他第六次落榜坐船归家路上,失意寂寞中,他在船上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让他心中又燃起希望,归家发奋,第七次终于榜上有名。
和今天不同,当年张继乘船来时,据说众友高中,自己落第,伤感无比,彻夜无眠。夜宿小舟,闻听钟声阵阵,伤感不已,于是吟出此诗,却不料流传千古。后来他还是成就了功名,也许就因这一夜的顿悟。其实,他也是幸运的,他落第的那一年,状元是谁,我们都不知道。但是,历史和这片地域却偏偏记住了他。由此可见,一时的荣华和最彻底的文化还是有别的,后者显然更有生命力。
每个游人去枫桥的时候,都有浅浅谈谈的满足感。因为,和一千多年前的诗人至少有了一次地理意义上的相遇,有了一次目光的碰撞,收获了一种相隔千年的感受,尽管这种感受是带着一种小资情绪的,但都是一种对文化的追随。
与枫桥并列在枫江上的江村桥,外表与枫桥一模一样。江枫渔火对愁眠即由此两桥而来。但由于枫桥夜泊因诗而得名。故而时人但知枫桥而不知另一座古桥江村桥。其实两座桥一模一样。对称的坐落在枫江上,相对愁眠了1000多年。
大运河由西北流过来,枫桥跟寒山寺一样是东西走向,架在运河上。小船靠岸,人们走上枫桥,跟寒山寺面对面。
千年古刹寒山寺,就在这运河边矗立着,从平地上建起,没有像许多寺庙、塔亭一样借助山势的威严,倒也显出一种久违的亲切。
寒山寺与枫桥近在迟尺,站在江村桥看寒山寺,黄墙掩映在绿树丛中,佛塔庙宇高耸出林,可以欣赏到古刹优美的全貌和幽深神秘的气氛,照片中黄色墙壁上“寒山寺”三个大字醒目可见。
院墙上都是感怀诗,从宋至清,这儿都是名家游历胜地。诗文绵延,直到寺门,作为感怀诗的回响,诗墙以《枫桥夜泊》收尾。
岁月沧桑,亦真亦幻,漫步枫桥,思绪万千,一种脱俗、闲逸、神宁之情油然而生。恍惚间顿悟前世今生,深深的情怀寄予“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的旋律之中……
去枫桥,其实就是一种记忆的寻找,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重温。如果你只是想单纯的去看一下,现实和梦想会有太大差距太大。所以,去枫桥,你必须明确你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