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527171/601686d9ceca0a2c.jpg)
对于我而言,比每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必有春节联欢晚会更没有惊喜感的,就是得到别人对我的评价。
我的头发丝儿都知道无非就是这几个词------“脾气好、活泼、开朗、乐观积极”。
长大后我才发现人际关系其实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很难处理好的事情,“和室友相处”“快速融入一个场合”“自如的和陌生人聊天”这些对我来说相对比较轻松的事情,却是很多人“修炼情商”都往往处理得一地鸡毛的大烦恼。
我们不是支付宝红包,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我们,可是被更多人喜欢,总不失为一件好事。
偏偏“脾气好、活泼、开朗”这些浅薄的性质,却是人际交往中讨人喜欢的基石。
作为一个时常被人家评价为“活泼、开朗、积极、脾气好”的女孩,有一件事情时常困惑着我:明明我也经常有丧的时刻,以及心里普遍存在于二十岁左右年轻人身上的迷茫,或者其他我自身更加引以为傲的优点,为什么就在我的社会评价里缺席了呢?
还是说社会评价只是看一个人袒露于人前的向阳面,而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就可以悍然缺席了呢?
这种“被误解”的时刻其实一点不少,甚至我很好的朋友也不例外。
![](https://img.haomeiwen.com/i5527171/0d54a4cba82f9642.jpg)
先说脾气好这一点。
兔子,七年之交,上次见面是2019年1月。
七年过去了,她对我的评价和八年级时一样。
“从来没看到你发过脾气诶”
我马上接过话茬,“你千万别这么说,这么说的人往往都会存心搞我”。
她嘿嘿一笑,摆摆手,“不会的,不会的”。
对于我脾气好这件事情,我最大的困惑在于:究竟我本身就是一个不爱生气的人,还是因为别人都这么说,以至于我的情绪功能选项里失去了“发脾气”这个选项?
难道我一出生,就是一个棒棒糖被抢了不会嚎啕大哭撒泼打滚的乖小孩吗?
或者我只是害怕,害怕万一真的发脾气,人们收回了这个招人喜欢的社会评价,我是不是就没那么招人喜欢了呢?
爸爸丢了我珍爱的高中纪念物,我当即火爆的对他大吼,然后三天没理他;
室友不小心摔坏了我心爱的口红,我在一秒内飞速的调整好了自己的震惊愤怒,下一秒对赶忙道歉的室友佯装生气的说“你完蛋了,我不爱你了”。
哪有什么真正的脾气好,只不过是我爱上了被别人喜欢的感觉,爱上了维持别人心中过去的自己,在表达自己的情绪前经过了一道筛选罢了。
“脾气好”的更深的真相,是磨练自己控制情绪,把“暴躁的大喊”,变成“温和的呼喊”罢了,是训练自己的爱心,对别人的错误秉承以最大的包容。
听起来是件好事,不是吗?
可是你会受到它的反噬。
你不同意别人的意见,可是不敢与人争辩,因为在你心中,争辩是一件会让双方脸红脖子粗的事情。
你不想答应别人的要求,可是不敢直接拒绝,因为你害怕伤害了别人,你怕别人因此以后不跟你保持联系。
这些心思自然是脾气好的人深藏不露的,甚至还会因此得到更好的评价------善良。
事实是什么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讨好型人格。
迎合他人,掩藏情绪,害怕冲突,压抑自我。
换言之就是总把别人的情绪和感受放在第一,把自己置于很小的位置,不管这样会不会总让自己开心。
我就是那个讨好型人格的姑娘。
“老好人”陈铭曾经在奇葩说里吐露过自己的烦恼,他脾气太好了,几乎没有一个人见过他发脾气,甚至是他老婆。
优秀如他,亦开始质疑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生活轨迹,难道从未发过脾气,真的是件好事吗?
他是公认的老好人,妻子的好男人,但唯独看起来,不太像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人。
让人们更加亲密的不是表现优点,而是相互暴露,知道彼此的软弱、痛点和忌讳。
这就是为什么磨合经常听起来伴随争吵和不顺,因为我们都是在一次次试探和观察中更加了解彼此,而过程中难免会触及对方逆鳞以引发争吵。
所以从亲密关系的角度,“脾气好”未必是个好事。
也许我内心深处依旧对人际交往中的”讨人喜欢”怀着质疑,提防着它哪天悄悄离我而去,所以不知不觉中我收起了羽毛,怕扑腾的时候引出一阵恐慌。
时过多年,老友未变的评价,其实折射的是这中间我们太少的约见和磨合。
亲爱的,我希望我在你心中是丰满的、立体的、不总是脾气好、心情高涨,也会抓狂、暴躁、迷茫。这样如果有一天我们一起在异国他乡旅行,因为某些不可控的事情,我一时忘记了拿捏情绪的尺度,你也不会对失控大吼出来的我,摆出一副惊恐的样子,说道:“你变了”。
因为我们是亲密关系,所以没那么可爱的人设也可以。
![](https://img.haomeiwen.com/i5527171/cea47dd933cf5fc3.jpg)
再聊聊活泼、开朗这件事情,我觉得很多人对这件事情有误解。
甚至包括我自己。
刚和前男友谈恋爱时,他说觉得我特别开朗,第一次见面时一大群人,我表现的特别自来熟,跟每个人都玩得好。
我说,哈哈,那是大家都比较内向,才显得我外向,其实我有时候也挺内向的啊。
他的惊讶毫不掩饰,啊,你竟然还有内向的时候啊?
“对啊,我刚进辩论队时就可拘谨了,一个人都不熟,不知道哪句话该说哪句话不该说。”
似乎人们无论见过多少开朗的人会烦恼、外向的人也会放不开的时候、骚气的的人会正经这几种情况,下一次仍然会在这种时刻发生的时候投以相同的惊讶之情。
甚至这些开朗、外向、骚气的人也不例外,容易被一面之缘的评价左右了心态的自由。
“我是个开朗的人啊,我怎么能烦恼呢?”
“我是个外向的人啊,这种场合居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不是很丢人?”
“我是个不正经的人啊,怎么能干好这件事呢?”
问题就出在这:
人与人的交往愈来愈趋于浅和片面,但评价做的越来越轻而易举。
妄断和真实评价往往难以分辨,一起构成我们的自我评价。
互相了解的不够用心,一起经历的不够丰富,我们陷在自怜自艾的囹圄里,却反过来责怪别人不够了解我们。
责怪别人不够了解自己之前,你有给别人足够了解你的场合和机会吗?
比起别人了解你自己,你有试着自己先了解自己吗?
缺乏对自己了解的深度,甚至连纠正和解释别人片面见解的机会都没有。
你和我一样,都生活在与人相处的环境里,很难不被社会关系影响。
归根到底,别人的评价只是一个综合的评价,而非全面的评价。
有参考价值,但不能一言以概之。
我们应该端正对所有积极词汇的看法,也去留意整天开心的人那一小刻颓然的丧气,不要对他们情绪的起伏大惊小怪,要知道多少抑郁症,直到去世之前,都不敢向外界袒露内心的绝望。
你选择理解,愿意去深究那些表象的背后真相是什么,没准就为被自己缚在幽深井底的人,伸出了一只手。
你可以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不开朗时刻的他们,没关系,你不必一直开朗。
这些年老友把我说到泪目的两个瞬间,都是相同的一句话:
“我感觉你就是在假装坚强,有什么事你说出来,不要总憋在心里。”
我希望这样的时刻不需要足够幸运才能碰到,每个人都能有此殊荣,这才是所谓的人际交往的高光时刻。
当有幸得到正面评价时,也该以审慎的戴上这顶皇冠。
只有明白大家的生活都大同小异,晴时欢喜雨时容易不开心,奔跑路上有挫折有惊喜,内向的人未必就比开朗的人更多小确丧,我们才能更平和的接受情绪的低谷期,平缓的越过对自己的质疑。
“开朗”的意思不是你没有不开心,而是无比坚信,哪怕眼下再不开心,这个不开心劲儿一定会过去的,只是或早或晚的事。
而作为一个开朗的人,你有这个能力越过的更快罢了。
我认为这是对这个积极词汇,最积极的解读方法。
我交朋友时,也喜欢活泼开朗、脾气好的人。
这样的人谁不喜欢呢?
但我自己,会特别羡慕那种有性格的人。
不喜欢就拒绝,无聊的话题就喊停,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做事原则自己开心就好。
这种人不是交朋友的绝佳选择,甚至会经常掀起“说话直”还是“情商低”的终极猜测,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她口中的下一句话是蜜糖还是砒霜。
但我依旧羡慕这种性格,因为我知道这是我终其一生可能都变成不了的。
纠结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这件事情,说白了就是对“别人眼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的分界线感到模糊。
反复思考后,我得出一个结论:
平庸的人才讨别人喜欢,优秀的人忙着讨自己喜欢。
我对别人的评价不满意,是因为和想象中的自己有差距。
想象中的自己,读了很多书,写得一手好文章,拍得一手好照。
再不济,也可以算作勤奋上进。
可真正读了很多书很有才华的人,譬如梁文道、高晓松,我们不会评价他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歌,而是直观的感受到:知识分子、文艺青年。
问题不在于别人的评价没有新意,而在于我没有足够的能力,将想象力变成实力。
优秀的人都在默默蓄力提升自己,埋下目标的种子,冬种秋收,脚踏实地。
长此以往,越优秀,越喜欢自己,自己喜欢自己的人会自信,而越优秀的人越谦逊,这两项品质加持,又怎会不讨别人喜欢呢?
你身上最大的优点是秉性宽厚,这不是件坏事,但也一定不是个好事。
因为这说明你身上没有一个足够突出的优点,来惊艳人们的视野。
你今年20岁,你还年轻,可以花更多的心力去喜欢自己,花很长的时间去追求你心中自己想要拥有的美好品质,花很长时间去琢磨如何填补“现实的自己”和“想象的自己”的差距,然后用漫长的一生去证明,你的优秀,配得上你的野心。
还有什么比这更加重要的事情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