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因为一句“接着奏乐接着舞”爆红网络有一段时间了。
有一次别人问他怎么看待自己突然爆红这件事,他说我本以为我会被分到影视区,下面写着个什么“演技炸裂”之类,不想现在竟被分到了搞笑区,因为搞笑而红,真是世事难料啊。
于和伟的迷惑是实在的,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人们除了在自己的那个专业,在其他任何方面都是一般认知水平。
他认为自己应该被分在影视专区,被人评为“演技炸裂”,但事实上评价演技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专业问题。除了极少数专业的影评人,很少有人会懂得什么叫做“演技”。所以如果真以演技论英雄,他很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红。
那为什么“搞笑”就能红呢?因为相较于演技,一样东西好不好笑,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判断的。
这个道理带来了一种理解和一个困惑。
一种理解是我们理解了为什么那些写网文的、贩卖焦虑的、诉诸肉欲的、新奇的、揭秘性质的文章的作者更容易红一些,而写纯文学的、理性分析的、诉诸精神的、正统的文章的人最多得到本圈子的人的认可,而不可能大红大紫。
无论是网文或是贩卖焦虑的文章,它们的立足点都是人最表层的感官享受,比如猎奇的,害怕竞争失败的心理等,这些东西都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是个正常人就能体验。
而你要谈精神层面的东西,或者搞点如《红楼梦》一样的纯文学,没有一点专业知识做铺垫是不可能认识到其中的美的。
但这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困惑,还以写文章举例。按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摸索的时间越长理解得就越深入,写文章也一样,早期写点吃喝拉撒,随着认识的加深,到后面肯定是要讨论更深层次的东西的,可问题是普通人只能理解浅层的东西,你写得深刻又给谁看呢?或者说,越写得深入越没人看,越写到后面作者越孤独。
易中天曾经亲眼目睹自己的师兄穷困潦倒而死,他在内心无比困惑,为什么像师兄这样才高八斗的人也是受穷命?难道知识分子天生就应该穷死饿死吗?我想易先生可能没好好考虑过我上述提及的问题,如果有考虑过,他会发现,的确越专业、越有才华的人就越是穷困命,除非专门有政府或机构补给他。
梵高,我们今天对他的评价是伟大的画家,一幅作品轻轻松松就拍卖几个亿,但他生前却一幅画也没卖出去。现实的生活和对艺术的追求双双钳制着他,最终竟把他逼成了神经病,把自己耳朵都给割了。
于是很多有才的人不愿走他这样的路,甘愿去写一些取悦他人,实则自己都看不入眼的东西。当然这无所谓好坏,在生存乃至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前,怎么做都是适当的。
于和伟在演艺界努力了二十多年也少有人知,却因为一句不相干的话走红网络,或许也是一件好事吧。付出努力谁不想让更多人认可,即便可能最后认可的方式不是你认为的那种方式。
于和伟没有故意放下自我取悦他人,坚持艺术追求却未星途暗落,终究是一个幸运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