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点小事你都不肯答应我,我们分手算了!”
“我都是为了你好!你要是不听我的,以后就别回这个家了!”
“这点小忙你都不肯帮我,还算是什么好朋友,真不仗义。”
怎么样,上面这些话,你是不是和我一样觉得挺熟悉?
这些话常常出自我们的伴侣、父母和好友口中,许多人会觉得这只不过是两个人的想法不同、沟通不畅,对方有点小题大做了,但有位知名的心理学家却不这么想。
她认为:这些话的共同点是“牺牲亲密之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其实质是一种力量拉锯的行为模式,并给这种行为模式起了个名字叫做“情感勒索”。
这位心理学家就是美国人苏珊·福沃德,她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不但在洛杉矶有私人门诊,还在南加州许多心理与医疗机构担任咨询师。同时也是畅销书作者,曾有作品登上过《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首,是个在理论和临床两方面都有卓越成绩的心理学家。
《情感勒索》这本书,就是她和一个名叫唐娜·弗雷泽的作者共同合著的,该书首次提出心理学上“情感勒索”的概念,并试图帮助人们摆脱这种以爱为名的操控游戏。
在《情感勒索》这本书里,苏珊·福沃德明确了情感勒索对受害者造成的最大危害:会对受害者的“自我完整性”造成严重破坏,具体包括幸福感、自尊、社交、自我提升和职业发展等。她认为,只有弄清楚情感勒索的来龙去脉,认识到情感勒索的危害性,才能真正学会如何避免和摆脱情感勒索,从而正视真实的自我,建立起一种互相关爱、替彼此着想、希望对方更好的健康的亲密关系。
在《情感勒索》这本书里,苏珊·福沃德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帮助我们建立对情感勒索全面的认知:
1. 情感勒索里勒索者和受害者的心里特质。
2. 情感勒索的危害。
3. 摆脱情感勒索的具体做法。
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走入书里。
一.情感勒索中勒索者和受害者的心理特质
勒索者最典型的心理特质是“讨厌输”。
对他们来说,过程并不重要,能赢就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勒索者通常是不会去考虑受害者的感受和利益的。苏珊·沃福德为我们详尽分析了勒索者这种心理特质的几种重要成因。
第一种成因是恐惧。
苏珊·沃福德认为,勒索者虽然看起来强大,能掌控受害者,但其实所有勒索者的内心都有巨大的恐惧。
她举了个例子:一位女士“朱”在恋爱关系里特别黏人,几乎到了要求伴侣寸步不离的程度。后来作者在给“朱”做心理治疗时发现,原来“朱”在童年时经历过父亲突然去世的创伤,所以导致她很没有安全感,总是害怕自己所爱的人会像父亲那样毫无征兆地离开自己。为了抵抗这种恐惧,情感勒索就成了她唯一的应对之道,因为这样做可以在表面上获得一种所爱的人永远都不会离开自己的假象。
另一种成因是小时候受到的来自大人的影响。
比如有的人在亲密关系里,只要对方稍有不顺从自己的意思,就会暴跳如雷。我们常常认为这是天生的性格使然。但苏珊·沃福德却说,她临床经验的总结中发现,这种情况通常都是幼年时的环境造成的。由于这些人的家人有特别容易暴怒的,所以导致他们成年后在面对不能处理的问题时,自然而然地就用上了幼年时学到的技巧,也就是发怒。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成因是“自我中心”。
苏珊·沃福德发现,有些人小时候的成长过于顺利,几乎没遭受过什么挫折,遇到的困难都会被家人帮忙摆平,所以就会产生一种自己是世界中心的错觉。当长大后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他们由于没有面对挫折的能力,所以就会重启小时候的心理,要求别人像他们小时候的家人那样无条件付出。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说完勒索者的心理特质,再来说说受害者的心里特质。
受害者普遍的心理特质是容易受到别人控制,包括过度需要他人的认可、过度且频繁地质疑自我,以及害怕别人生气,会不计代价地维护一种表面的和平。
苏珊·沃福德给具有这几种心理特质的人分别起了代号:
“追逐他人认可者”
作者举了个例子,说有位女士从小就特别害怕祖母,因为无论她做什么,祖母总是会严厉批评她,而当此时,只要她装作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祖母就会对她和颜悦色。所以这位女士长大后就变得特别想讨好别人。
“和平主义者”
书中的例子是一个叫丽兹的女士,小时候她的父母天天吵架,每次她都很恐惧,认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吵架了。所以长大后,每当伴侣发怒,丽兹就会毫无底线地满足对方的一切要求,只为了表面的和平。
“自责者”
“自责者”最典型的想法就是认为自己要对别人的一切负责,深信自己必须独自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心理学上,它有个专属的名词——“阿特拉斯综合症”。
书中一个叫凯伦的女士,从小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控制凯伦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可怜兮兮地说“如果你不听我的话,我活着有什么意思”。这导致凯伦觉得母亲所有的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内心充满罪恶感。
受害者的这些心理特质,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配合、纵容、和培养了情感勒索者。
二.情感勒索的危害
苏珊·沃福德认为,情感勒索最大的危害是破坏了受害者的自我完整性。简单说就是受害者对于幸福的原则。包括坚守立场、信守承诺、保持身心健康、诚实勇敢。
如果要更具体地解释这些危害,首先就是影响到我们的自尊。
当受害者的自尊受到破坏,就会觉得自己特别没用,是懦夫、失败者,对自己感到失望,然后会进一步放下自尊去满足勒索者,最终变成一种恶性循环,使得受害者的世界变得异常狭隘,为了取悦勒索者而放弃自己的底线,比如牺牲别的亲密关系,放弃自我提升的机会等。
并且,当自尊收到了破坏,人就会感觉不到幸福。这就是第二点危害:影响幸福感和健康。
因为有苦说不出和自尊感特别低,所以受害者常常会感到抑郁、焦虑,有些人就会通过暴饮暴食的方式来抵抗这些负面感受,进而影响到身心的健康,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饱受折磨,毫无幸福可言。
第三点危害是影响亲密关系。
上面我们说过,当受害者为了取悦勒索者的时候,会放弃自己的底线,比如牺牲别的亲密关系来取悦勒索者。
苏珊·沃福德在书中为我们举了一个常见的例子:三个好朋友,其中两个人闹了矛盾,然后这两个人都要求剩下的那个站在自己这边。
要求别人站队的这两个人就是典型的情感勒索者,他们不但没意识到这样是在伤害别人的利益,也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后果:那就是这样做会直接导致他们三个人友谊的破裂。纵使后来矛盾消解,也只是表面上的。因为在任何一方看来,这段关系都不再可靠了,他们之间的信任会因为这个站队的要求而变得越来越薄,导致每个人都不再舍得对他人付出真心和感情。
三.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
《情感勒索》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种具体可行的办法作为参考。
首先是扭转容易妥协的行为模式。
许多受害者并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件事:自己的亲密关系里之所以出现情感勒索的行为,通常也有自己的一半责任。
所以,先提升和改变自己在这方面的认知,是摆脱情感勒索的基础。
具体的做法分为两步:
第一步:在纸上列出以往和勒索者发生冲突时的感受。
例如“沮丧挫败、无助自怜、羞耻难为情、害怕和怨恨”。
第二步:在另一张纸上把上面的感受改成相反的描述。
例如“我会坚持自己的立场;我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我要先好好爱我自己让自己开心;哪怕激怒对方我也不会妥协”。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你站在一个第三方的角度上,去客观地分辨起冲突时你内心哪些想法是正确的而哪些想法是习惯使然的错误。
毕竟,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知道了目标,方向才变得有意义。否则就可能成为成为“南辕北辙”故事里的主人公。
目标有了,下面就是制定方向了。也就是从责任感上认清自己所需要为亲密关系负责的程度。具体的做法依然分成两步:
第一步:在纸上列出别人对自己的需求。
例如
“就算我很痛苦,我也不会要求对方改变或者离开对方”;
“只要对方一有需要我就得随叫随到”;
“我总会想办法帮对方解决问题,就算我自己不情愿也要忍着”;
“我得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等等。
第二步:在另一张纸上对这些需求加上三个字——“凭什么”,你会发现答案一目了然了。
举个例子:
第一张纸上写“我的另一半希望我休假的时候哪里都不要去,待在家里接待他来吃喝玩乐的我根本都不认识的朋友。”
第二张上写“我凭什么不能好好享受自己的假期而要伺候一个根本不认识也没交集的人吃吃喝喝。”
做完这些,你会发现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也会明白自己责任感的界限在哪里,而不是不加思考地接受所有不合理的要求。
你终于明白,那些要求只是别人的要求,是别人的信念,并不是自己的责任,更不是自己的信念。我们每个人都有权选择接受某些信念,而不是只能接受被别人灌输的那些。
人人都有欲望,都有想要的东西,这并没有错。
苏珊·沃福德在《情感勒索》里告诉我们:要想满足自己的需求,无论是努力获取,还是对亲密的人请求、要求甚至哀求都没关系,但前提是:不就是不。当被拒绝的时候,去努力协调和讨论出解决的办法才是一段健康关系中最正确的方式,而不是为了其中一个人的利益去牺牲另外一个人的利益和感受。
在这个原则下,希望我们每个人的亲密关系都能良好发展,既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更进一步地健康发展当前的亲密关系,既不做情感勒索中的受害者,也拒绝成为情感勒索中的勒索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