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友人特意周末从南方飞到洛阳赏牡丹、拍牡丹,当时在朋友圈看到,心中暗暗一惊。没想到牡丹仍有这么大的魅力,而我这个在牡丹之乡长大的人十几年已未见过牡丹了。看着友人分享的照片,一阵恍惚,这是我熟悉的故乡么?这是我从小看到大已失去兴趣的花中之王么?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罗隐《牡丹花》本文图片,均为友人亚亚的摄影作品
一时间有了写写牡丹的冲动,于是私下向友人讨来所有摄影作品,谁知提起笔却不知从何说起。原以为自己对牡丹的感情是浅薄寡淡的,并无喜爱亦不懂欣赏,可是细细回想,才发现我和它的羁绊千丝万缕,如同对故乡的感情,如同对儿时的回忆。
三月牡丹呈艳态,壮观人间春世界。——杜安世《玉楼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小时候一点也不理解这句话,在我眼中,牡丹不过是四月时路边随处可见的花,除了花朵大颜色艳丽,并没看出有何动人之处。人人向往的牡丹花会,对当地人来说就是游客多生意好,挤在嘈杂的人群里赏花,并无乐趣。在洛阳画牡丹国画的人很多,小学时也学过一段时间,父母本希望我能坚持画下去,无奈我坚决不从,一方面是那时痴迷于漫画,另一方面是不欣赏色彩过于浓郁略显艳俗的画风。
世人说起牡丹往往想到的是富贵祥瑞、华丽美艳,却忽略了雍容二字,国画大多也偏重于表现“富”与“艳”,呈现出来的画面少了些端庄典雅的气质。时间久了,对牡丹产生了小小情绪,想到它眼前尽是浮华、喧闹、拥挤,没有美感,没有爱恋。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赏牡丹》这些年,父母告诉我洛阳新建了几座牡丹园、植物园,牡丹品种也增加了,说是赏花环境比以前好了许多,可自己未曾春季回去过,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好。友人开心地讲“洛阳不止有牡丹,还有海棠花,芍药,梅花,夏天还有荷花,四季都美极了”。听闻此话,心中很是羞愧,牡丹之美,故乡之美,我竟不得而知也不曾想念。若不是朋友发来真切的赞叹,我还意识不到自己一直陷在对过往的执念中。
翻看着朋友拍的牡丹,重新端详曾经看厌了的花朵,这应该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认认真真观察它。学国画的时候老师也曾把牡丹的花蕊、花萼、花瓣、枝叶一一讲解,我却心烦意乱觉得枯燥至极,对着牡丹本物,也完全看不到其中的奥妙,动笔时脑袋空空如也。这大概就是悟性不足吧。
对美的开悟太晚,以至于对牡丹产生了误解,一直到今天才明白老师的话,懂得去欣赏牡丹。还好,悟性虽姗姗来迟并没有永久缺席,否则还不知这一生要因愚钝错过多少丢掉多少美好呢?
找来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细细品读,又将与牡丹相关的诗词摘抄一遍,仿佛找回因误会而走散的故友,有歉意有欣喜有庆幸。
牡丹之名,或以氏,或以州,或以地,或以色,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姚黄、左花、魏花,以姓著;
青州、丹州、延州红,以州著;
细叶、粗叶、寿安、潜溪绯,以地著;
一擫红、鹤翎红、珠砂红、玉板白、多叶紫、甘草黄,以色著;
献来红、添色红、九蕊真珠、鹿胎花、倒晕檀心、莲花萼、一百五、叶底紫,皆志其异者。
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大抵丹、延以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
自唐则天已后,洛阳牡丹始盛,然未闻有以名著者。如沈、宋、元、白之流,皆善咏花草,计有若今之异者,彼必形于篇咏,而寂无传焉。唯刘梦得有《咏鱼朝恩宅牡丹诗》,但云“一藂千万朵”而已,亦不云其美且异也。
谢灵运言“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今越花不及洛阳甚远,是洛花自古未有若今之盛也。
蒋勋说“人对物无情,常常也就是对人无情的开始”,我想对人无情后就是对世界对人生无情吧。在外多年,曾自认为“无情”是好事,无牵无挂,冷静理性,不会被伤害。于是不恋故乡不念过往,觉得似浮萍一般漂泊最是自在。后来发现这种“无情”其实只是自我麻木与逃避,时间久了人会浮躁且没有温度,什么都不重要,什么都可放下。几番思考和自我审视之后,开始慢慢捡回被丢弃的情感与觉察力,慢慢培养对人、对物、对故土、对回忆的“情”,慢慢恢复感性认知。
鸟声鸣春春渐融,千花万草争春工。
纷纷桃李自缭乱,牡丹得体能从容。
琱栏玉砌昇晓日,轻烟薄雾初冥蒙。
深红浅紫忽烂熳,如以蜀锦罗庭中。
姚黄贵极未易睹,绿叶遮护藏深丛。
露华膏沐披正色,肯事夭冶分纤秾。
从来品目压天下,百卉羞涩莫敢同。
清浄老禅根道妙,即此幻色谈真空。
——释道潜《僧首然师院北轩观牡丹》
为牡丹写下这篇文字,
致我与它错过的那些年。
南木近期原创
关注南木,共享好时光
网友评论